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勃兰登堡藩侯国(德语:Markgrafschaft Brandenburg)或是自1157至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主要公国,在德国和中欧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勃兰登堡是从在西斯拉夫文德人境内建立的诺德马克发展而来的。其执政侯爵在 1356 年的金玺诏书中被确立为七大选帝侯之一,允许他们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选举中投票。 因此该州又被称为勃兰登堡选侯国或勃兰登堡选侯国(德语:Kurfürstentum Brandenburg)。[1]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1415年,霍亨索伦王朝上台。1417年,腓特烈一世将首都迁至柏林[2]。在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下,勃兰登堡在17世纪迅速扩大势力并继承了普鲁士公国,从而演变成勃兰登堡-普鲁士,即普鲁士王国的前身。勃兰登堡与普鲁士都是霍亨索伦家族血统,而主系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家族以政治联姻方式控制了普鲁士公国,更趁1618年普鲁士公国霍亨索伦家族绝嗣之机,夺得了该国的继任权。该次联姻更使勃兰登堡在1614年签订了克桑滕条约中,获得了吞并三个莱茵河域的附属国(马克伯国、拉文斯贝格伯国与克莱沃公国)的准许。三十年战争将德意志地区毁坏殆尽,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地区更是罹于锋镝,选帝侯三度变更,军队恣意蹂躏,到处烧杀抢掠。及至战争完结,德意志人口骤减一半,勃兰登堡人口损失超过65%,柏林等城市一片颓垣败瓦,历时很久才得以复兴。[3]
三十年战争以1648年签订的西发里亚和约作结,普鲁士获得了明登和哈尔伯施塔特,还有远波美拉尼亚(1653年吞并之)与马德堡(1680年吞并之)的继承权。而在1657年签订的布伦堡条约则使普鲁士公国脱离波兰的藩属地位,并获得了劳恩堡和比托地区及德拉海姆,更将波美拉尼亚的版图扩展到奥得河,由此勃兰登堡-普鲁士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扩张之路。[4]
1805年底,奥地利、俄罗斯在灾难性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被拿破仑击败,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12月26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5],奥地利失去在南德意志、蒂罗尔与北意大利的权力,也不得不承认巴伐利亚与符腾堡选帝侯的国王头衔,以及拿破仑新创的意大利王国的存在。
1806年,哈布斯堡在德意志地区的附庸纷纷脱离,归入拿破仑的莱茵邦联。8月6日,皇帝弗朗茨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勃兰登堡的选侯地位以及对帝国的责任和义务瞬间失去效力。次年,普鲁士在耶拿战役惨败,根据战后的提尔西特条约,勃兰登堡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被割让。
1815年,诸国击败拿破仑并召开恢复欧洲秩序的维也纳会议,勃兰登堡被改制为普鲁士王国的勃兰登堡省。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勃兰登堡省跟随普鲁士被纳入德意志帝国。[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