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来义民
羅丹的雕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羅丹的雕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加来义民》 (法语:Les Bourgeois de Calais)是由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雕塑,该作品共以十二个铸造品构成,并在此后制作众多的复制品。该雕塑旨在纪念百年战争期间的一次事件,当时法国加来在英吉利海峡上经历了长达十一个月的围城后向英军投降,该城市于1884年委托罗丹创作这座雕塑,最终于1889年完成。[1][2]
1346年,英格兰的爱德华三世在克雷西会战中战胜法军后,实施了对加来围攻,而法国的腓力六世则命令该城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守。然而最终腓力六世未能解除围困,城市居民在经历长期的饥饿后被迫向英方投降。[3]
当时的编年史作者让·弗鲁瓦萨尔记录了接下来的事件:爱德华三世提出,如果该城的六名领导人自首,他将宽恕城市的所有居民,然而这六人将面临被处决的下场。爱德华要求这六人走出城市,脖子上套著绞索,并携带城市和城堡的钥匙。城市最富有的领导人之一尤斯塔什·德·圣皮埃尔首先自愿出行,其他五名市民与他一同加入。[4] 最终圣皮埃尔领导这支代表团走向城门。罗丹则针对此刻作为雕塑的主题,并捕捉到该六人英勇的自我牺牲以及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过程。[5]
根据弗瓦萨尔的故事,六名市民原本预计会被处决,但由于英格兰王后埃诺的菲莉琶的干预,他说服他的丈夫通过声称这些人的牺牲“将会对她未出生的孩子带来不祥的兆头”来施以宽恕,最终这些市民的生命得以幸免。国王立刻解开了他们脖子上的绳索,把他们带到自己的房间,给了他们衣服,并为他们提供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再给他们钱后将他们送往安全的地方。最后,他们前往皮卡第的几个城镇。[4]
罗丹的《加来义民》青铜雕塑高两米多,宽约两米半,其重1814公斤。主要由六名男子组成,男子身高相似,穿着相似的旧衣服。整体而言,表现出一种决心、痛苦和冷漠的情感。群组中没有可见的层次结构,而是形成一个群体,但又是独立的架构。人物比真人尺寸稍大,由于他们的衣服以及不成比例的大脚和手而显得发育不良。
男人们的手势共同呈现出从雕塑的一侧到另一侧的缓慢旋转运动,这与观众只能在一定距离内看到的所有个体细节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安排使观众在雕塑周围走动时,能够感受到不同角度所呈现的多样性,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凝固的影像。每位人物都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和情感,如尤圣皮埃尔展现的力量和决心,让·达雷是将城市钥匙交给英国国王的人,安德里厄斯·德安德烈斯暗示著绝望,皮埃尔·德·维桑犹豫不决,而他的兄弟似乎已经接受了牺牲的命运,费因斯则张开双臂,将自己献给祭品。
这座雕塑在当时是极具创新性的作品。并挑战19世纪僵化和学院艺术的传统,同时避免了印象派的短暂性和现实主义的客观性。罗丹巧妙地使用旋转效果,使观众能够在不同角度感受到各种想法、感受和决定的凝固影像。在雕塑的制作过程中,罗丹将人物分为多个阶段独立制作,并以不同的方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他的研究包括小草图和真人比例的研究,其中一些被用青铜铸造现存于巴黎罗丹美术馆。[6]
1845年以来,加来市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座以尤斯塔什为主题的雕像,然而在前两位受托的艺术家大卫·昂热斯和奥古斯特·克莱桑热逝世后,雕塑仍未能完成,1880 年,加来市长奥斯卡·德瓦夫林(Oscar Dewavrin)决定在城市广场竖立一座纪念碑,并在1884年邀请了几位艺术家,包括罗丹,在这个项目上提交他们的提案。[7]其中,罗丹的设计除了描绘尤斯塔什之外,还包括了当时与他同行的五位市民:雅克·德·维桑、皮埃尔·德·维桑、让‧德‧菲恩、安德烈·德·安德瑞和让·德·艾尔。[8]
罗丹的设计在当时引起了争议,因为它包含了所有六个人物,而不仅仅是圣皮埃尔一人。大众认为它缺乏被认为是公共雕塑中不可或缺的“英勇的古代参考”。《加来义民》的构图为金字塔形的布局,其底座的设计旨在放置在地面而非基座。六个市民的形象则呈现“痛苦、痛楚和宿命”,与当时其他纪念碑雕塑所描绘的正面、光荣的形象形成对比。对于罗丹而言,《加来义民》的设计实则代表“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9]
1895年,纪念碑安装在加来理奇略公园前的一座大基座上,违背了雕塑家的规划,他希望当地居民“几乎撞上”这些人物,并与他们感到团结。当雕塑后来被移至新建成的加来市政厅前时,他的愿景才得以实现,目前雕塑被放置在一个较低的基座上。[10]
根据法国法律,罗丹的作品最多只能制作十二个原作铸模。《加来义民》在1895年首件铸模的复制品仍然立在加来市。其他原作铸模分别位于:
以下是特定雕塑的复制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