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学名:Totoaba macdonaldi),又名加州犬型黄花鱼或麦氏托头石首鱼,在石首鱼科中体型最大,是托头石首鱼属中的唯一物种。它是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北区的特有种。以往数量很丰富,但因密集的捕捞变得很稀有,故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2],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3]
生命循环
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可以生长至2米长及100公斤重。它们主要吃辐鳍鱼及甲壳类。个别的寿命可以达15岁,一般6-7岁性成熟。由于每年只产卵一次,群落生长缓慢,要4.5-15年群落数量才能成长为双倍。它们在科罗拉多河三角洲产卵,这里也是幼鱼成长的地方。[3]
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群落主要分为两群。幼鱼在科罗拉多河三角洲生活,而成鱼则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接近加利福尼亚湾中央的深水栖息。4月及5月间成鱼迁徙至科罗拉多河三角洲产卵。1岁大的石首鱼在盐度约2%的半咸水中代谢利用率最高,那正是科罗拉多河在二十世纪中叶河水分流之前的三角洲天然盐度。
生存威胁
基于美国境内科罗拉多河的分流,几无淡水抵达河口,极度改变三角洲的环境及加利福尼亚湾北区的盐度。胡佛水坝、格兰峡谷水坝建成之后,流入科罗拉多河河口的淡水只达1910至1920年间平均流量的4%左右。一般认为这是石首鱼数量枯竭的一个主因。失去了河水带来的淡水,三角洲的目前盐度通常为3.5%或更高。[4][5][6][7]
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另一威胁来自人类盗捕:石首鱼的鱼鳔晒干后即“花胶”,是高价商品,在中国被认为是上等海味;鱼肉也用于烹调汤品。200枚鳔2013年的售价可达360万美元--许多华人误以为可以壮阳,或治疗循环系统、皮肤的疾病。[8]捕捉石首鱼的非法渔业更威胁了小头鼠海豚的生存,后者是极度濒危的加利福尼亚湾北区特有海豚,除非在其生境完全停用流刺网,否则势将灭绝。[9][10]2018年2月,两名从不同地区前往香港的旅客由于携带有本物种鱼鳔制成的花胶而被判监禁[11]。2020年6月,五名香港人意图从加州湾将加湾石首鱼的鱼鳔藏在其他鱼类制品内走私至香港而被捕[12][13]。2020年10月,香港海关再在香港国际机场的空运急冻货品中发现大量共一百一十四公斤的急冻石首鱼鱼鳔,总值约一千八百万港元。[14]
保育
2015年4月16日墨西哥总统Enrique Pena Nieto宣布拯救、保育小头鼠海豚和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计划,内容包括禁渔、提供当地渔民补助。[15]有些评论认为,该措施无法达成挽救小头鼠海豚的目标。[16]
渔业贸易
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商业化捕捉于1920年代开始。1943年渔获量达2000公吨,而1975年墨西哥采取保护措施禁渔时,下降到只有50公吨。零星论据显示在商业化渔业开始前,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极多,但其天然族群数量并无实证数字。近年研究发现它们已经趋于稳定的低数量,或许稍高于1975年禁渔时的数目。它们仍然在捕有鳍鱼、捕虾时遭到附带捕获,并且是违法捕捉的直接受害者。有些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非法渔获出口至美国,常被误认为有名锤形石首鱼。[4][6][7]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政府已经准许商业养殖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17]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