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3月22日) |
此条目的语调或风格或许不适合百科全书。 (2023年11月21日) |
列宁墓(俄语:Мавзоле́й Ле́нина)安葬着俄国政治人物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遗体,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中央克里姆林宫墙附近,由红色花岗石和黑色大理石建成。
此外,列宁墓上层建有检阅台,供历任苏联领导人校阅阅兵队伍之用。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第二次全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由苏联政府迅速建造了第一座木结构陵墓(建筑师阿列克谢·维克多罗维奇·休谢夫负责项目设计),并于1月27日葬礼当天落成。这座陵墓形如金字塔,有三级台阶,使用到1924年春季。同年春,休谢夫又设计了扩建方案,在两侧增建了看台。最初提出的石棺图纸被认为太复杂,技术上难以实现,于是苏联建筑师康斯坦丁·斯潘杰诺维奇·梅利尼科夫花一个月时间重新设计了八个方案,其中之一被选中批准,紧接着在最短的时间内由设计者本人督造完成,陵墓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现存混凝土结构陵墓是1929年至1930年休谢夫及其团队基于第二座陵墓的简化版本设计的,使用了砖墙和花岗岩表面,并用大理石、拉长石和斑岩镶嵌装饰。其内建有门厅和悼念大厅,著名画家、建筑师伊格纳季·伊格纳季耶维奇·尼温斯基负责装修工作,面积一百平方米。1930年,新建的看台(建筑师伊西多尔·阿伦诺维奇·法兰西)出现在陵墓两侧,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也宣告落成。1941年7月苏德战争期间,列宁遗骸被疏散到秋明市,停放在今秋明国立农业科学院主楼(共和国街7号)2层15号教室内;1945年,列宁遗体被重新运回莫斯科红场,置于水晶棺材中,供众人瞻仰。此时列宁墓建成了中央看台,休谢夫和雕刻家鲍里斯·伊万诺维奇·雅科夫列夫共同设计的新石棺取代了梅利尼科夫的旧石棺。
1953年至1961年间,因为陵墓内停放了斯大林遗体,所以被称为“列宁和斯大林墓”。1953年陵墓入口安装的花岗岩石板上“列宁”一词被改写为“列宁和斯大林”,直到人们在乌克兰日托米尔州找到了一整块罕见的六十吨重巨型拉长石。有传言称:被抹掉的“列宁”旧字样会在极寒天气从白霜下隐约显现出来。1958年,石板上的铭文又被改为“列宁”居上“斯大林”居下。1961年,写有列宁名字的旧石板被放回其本来位置,同时决定为斯大林举行葬礼,准备将两位领袖的石棺移入筹建中的先贤祠,但后者终未建成。
列宁病故当年,其遗骸随着入春便开始腐败,耳朵萎缩、眼睛凹陷,双手及手臂发绿,苏联因而设立专门实验室长期维护遗体。1943年,遗骸因再次腐烂而截去一条腿,部分左肢被人造义肢代替;1961年,因列宁遗骸再次腐烂,尼基塔·赫鲁晓夫决定只留列宁的头部,装到其他躯干上,而火化其他部位[1]。
1993年10月之前,守卫列宁墓的“第一岗”按照克里姆林宫钟声每小时换岗一次。1993年10月爆发宪政危机后“第一岗”被解散,1997年12月12日恢复建制,但值守岗位移至无名烈士墓。
从事尸体防腐工作的生化学家鲍里斯·伊里奇·兹巴尔斯基配制了一种“香树脂液”,列宁遗体保护小组每隔18个月就要防腐处理一次遗体。具体的处理流程为:把遗体放在秘制的防腐剂中浸泡两个星期,然后清理衣物,为遗体化妆,整体过程必须在16摄氏度,湿度不超过70%的无菌室中操作。
兹巴尔斯基直到1954年逝世为止长期负责列宁遗体的防腐工作。1939年底,苏联卫生部委员会成立了列宁墓科研实验室,专门研究解决保存列宁遗体的各种相关问题。例如列宁石棺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浸泡溶液的成分,尸身的预防性检测,皮肤表面的颜色,摄影记录列宁的面容和双手,检查寿衣织物的损坏程度等——以上仅是科研实验室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据政府委员会报告记载,1990年的苏联部长会议作出结论称列宁遗体可以在目前条件下维持现状几十年或更久。
1992年后,列宁墓科研实验室并入全苏药用和芳香植物科学研究所,改称全俄药用和芳香植物科研所生物医学技术科研与培训中心(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учеб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ий центр биомедицинских технологий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го НИИ лекарственных и ароматических растений)。1993年后,“保存列宁墓慈善公益团体”为科学家们提供资金援助,到1999年则由“列宁墓独立公益基金会”提供经费。基金会章程指出他们的宗旨是保存作为历史古迹和世界建筑杰作的列宁墓以及列宁遗体。
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曾为多国政要进行尸体防腐处理,包括: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1949年,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霍尔洛·乔巴山元帅(1952年,蒙古国)、约瑟夫·斯大林(1953年,苏联)、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1953年,捷克共和国总统)、胡志明(1969年,越南)、阿格什蒂纽·内图(1979年,安哥拉总统)、福布斯·伯纳姆(1985年,圭亚那总统)、金日成(1995年,朝鲜)。
继列宁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并公开供人瞻仰后,各共产党及共产主义国家效仿者有:格奥尔吉·季米特洛夫、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乔巴山、福布斯·伯纳姆、胡志明、毛泽东等。
最初的木头列宁墓并没有看台,为了满足大量宾客前来瞻仰以及宣读悼词的实际需要,随后的第二座木头陵墓及时增设了看台。
第三座永久列宁墓也被用作政治局、苏联政府与军队领导人及特邀嘉宾们在红场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观礼、检阅台(早先仅包括劳动节(5月1日)游行和十月革命(11月7日)游行,自1945年起增加了胜利日(5月9日)阅兵)。列宁墓还有一个特别小房间,供登台讲话的人餐饮休息。
1990年五一节期间发生了一起著名的丑闻:参加游行的人在列宁墓前呼喊反共口号,戈尔巴乔夫和政治局全体成员纷纷退席表示抗议。1992年至1994年间红场阅兵及游行停办;1995年5月9日举行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阅兵;1996年5月9日举行了胜利51周年阅兵,这也是列宁墓最后一次被用作检阅台。虽然自1995年以来年年举办胜利日大阅兵,但从1997年开始国家元首与政治家们只能在列宁墓附近临时搭建的看台上观礼。2005年起,每逢红场有大型庆祝活动(阅兵、游行或音乐会)列宁墓一律暂时闭门谢客。[来源请求]
莫斯科的道路起点是列宁墓,而非其他俄罗斯城市那样起自市邮政大楼。莫斯科市邮政总局在距离陵墓不到两公里的米亚斯尼克街(肉贩街)。
目前,列宁墓每周二、周三、周四和周日十点至十三点开放,节假日、周一和周五闭馆,不售门票。进入陵墓须接受金属探测器检查,禁止随身携带摄影摄像设备和手机,也不能携带提包、背包、旅行箱、大型金属物体和瓶装液体,但可以付费寄存。参观时应保持沉默,走半圆形路线绕棺瞻仰,不准在棺材周围驻足,双手不准插口袋,不准谈话和吸烟。男宾被要求脱帽。
虽然俄方有规定,墓室的进入者,不能有任何旅游观光的意味,只应有瞻仰膜拜和心灵体验。但目击者指出,参观者却大多为穿着休闲时尚的欧美西方国家中青年散客,并没有看到有组织集体参观,且在进入墓室前经常能听到队伍中游客的讨论声,以至于陵墓内除了站岗的卫兵还专有多位卫兵专职负责将食指放在嘴唇前发出嘘声,提示大家保持肃静。即使如此,墓室内的气氛依旧没有想像中肃穆,负责提示的卫兵和游人的表情都较为轻松。
保存并展示逝者遗体的风俗,源自古埃及法老对永生的梦想,他们认为人是由躯体和灵魂构成的,即使在阴间的世界里,死者仍需要自己的躯体。尸体并非“无用的躯壳”,只要这个躯壳一直保存完好,就可以一直用下去。灵魂随着肉体的点滴破坏而逐渐丧失,而肉体的彻底毁灭则意味着灵魂的全部消亡。只要保存住肉体,让灵魂有栖身之处,死者就能转世再生,所以他们制作了大量的木乃伊。 之后的部分基督教,尤其东正教沿袭此风俗以水晶棺保存圣人遗体,列宁死后,在东正教学校有就读经历的斯大林便提议以水晶棺保存列宁遗体,其后形成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以水晶棺保存遗体的习俗。
实际上,列宁是一直反对僧侣主义的,他自然是反对把死者遗体制作成木乃伊向外展示的。近年来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提出将列宁的遗体迁出红场下葬,并得到了部分议会议员的支持。但这一提议同时也遭到包括普京等人的反对。如今,俄罗斯联邦政府已将每年遗体防腐的巨额开销由拨款转为各方捐款。[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