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约前360年—约前300年),魏国阴晋(今华阴市东北)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军官名),人因以犀首称之[1],是战国时期出身于魏国的纵横家,先后于秦国、魏国为官,为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战国策》也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
公孙衍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约前360年 |
逝世 | 约前300年 |
国籍 | 东周 |
教育程度 | 私塾 |
职业 | 政治人物 |
活跃时期 | 春秋战国 |
经历
| |
代表作
|
生平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秦遣公孙衍大举攻魏,攻取魏上郡雕阴(今陕西甘泉南),俘魏主将龙贾,败其师四万余。魏国防守上郡、西河郡的主力被秦一举歼灭[2]。《史记》称苏秦担心秦国续攻他所辅佐的赵国,遂用计让张仪前往秦国,希望能驱逐公孙衍。前332年,秦使公孙衍欺齐、魏以伐赵。赵肃侯责备苏秦,苏秦恐惧,请求到燕国说服燕国攻打齐国,遂离开赵国,苏秦所创立的合纵抗秦联盟从此破裂。公孙衍向秦惠文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就在这时,张仪晋见了秦惠文王,他说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国力恢复而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张仪力陈公孙衍的方案实属误国之举。
后来张仪当了秦相,公孙衍就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因为魏国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其他国,联合出击取胜,在前325年与齐国大将田朌合手打败赵国大将韩举、赵护于平邑(今河南省南乐县西北)、新城。公孙衍在前323年发起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事来对抗张仪的连横策略。但张仪成功拉拢齐、楚等国,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也遭到失败,被驱逐。前322年,张仪代表秦国游说魏王,提出让秦魏联合攻韩,由秦得三川,魏得南阳,魏王同意,张仪为魏相。与张仪有过节的魏将公孙衍游说韩王,让韩王直接把南阳割给魏国以瓦解攻韩联盟,于是公孙衍夺得张仪的功劳,受魏惠王重金奖赏。
前319年,魏国驱逐张仪回秦,并争取各国合纵对付秦国,公孙衍由魏将升任魏相邦,同时惠施也回国,合纵形势又形成了。前318年发起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之举,以楚怀王为纵长,又游说义渠攻打秦国,大败秦军于李伯,但在函谷关一战失利,五国纷纷退兵。
公孙衍声势烜赫一时。《孟子》著作中记载,景春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
注释
延伸阅读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