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东周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邯郸)[1][2],传说字子秉[3],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4],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而著名。与公孙龙齐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主要成就
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到目前只残留6篇,共一卷,保存在明代《道藏》中[5]。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公孙龙子》第一章《迹府》描述其生平事迹。第二章《白马论》提出“白马非马”,讨论概念之间相等和包含的关系,和现代集合论思想有共通之处。第三章《指物论》提出“物莫非指”,讨论现实世界和主观概念的关系。第四章《通辩论》提出“鸡足三”,第五章《坚白论》,提出“离坚白”,讨论的是物体和物体的属性的关系。第六《名实论》。
人物评价
传统上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认为,公孙龙是诡辩学的代表,提出了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夸大,割断二者的联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来源请求]
诸子各家普遍认为公孙龙为诡辩,但似乎又无法在辩论中胜出。《公孙龙子》第一章《迹府》记载了孔子的后代孔穿企图驳倒公孙龙但失败的故事。《庄子·天下篇》称公孙龙“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6]《荀子·不苟篇》中认为君子不看重惠施等名家的辩才,因为其不符合礼。君子并不是无法反驳坚白离的观点,而是不与之辩论。《荀子 正名篇》认为白马非马论是“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7]《资治通鉴》中记载邹衍认为公孙龙是“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敦,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于是不和公孙龙辩论。[8]
周昌忠《公孙龙子新论》把公孙龙的思想和西方哲学相比较[9],认为公孙龙“构造了一个相当丰富的关于语言本身的哲学理论”,并不比亚里士多德逊色。
张远山在著作《寓言的密码》中认为,公孙龙开创了中国的理性学派的先河。但诸子百家都未能理解他的观点。[10]
史书记载
- 高诱注《吕氏春秋》:谓龙为魏人,不知何据。
- 《淮南鸿烈解》称,“公孙龙粲于辞而贸名”。[11]
- 扬子《法言》称,“公孙龙诡辞数万”。[12]盖其持论雄赡,实足以耸动天下,故当时庄、列、荀卿并著其言,为学术之一。特品目称谓之间,纷然不可数计,龙必欲一一核其真,而理究不足以相胜,故言愈辨而名实愈不可正。然其书出自先秦,义虽恢诞,而文颇博辨。
- 陈振孙《书录解题》概以“浅陋迂僻”讥之[13],则又过矣。明锺惺刻此书,改其名为《辨言》,妄诞不经。今仍从《汉志》,题为《公孙龙子》。
- 郑樵《通志略》载此书,有陈嗣古注、贾士隐注各一卷,今俱失传。此本之注。乃宋谢希深所撰。前有自序一篇。其注文义浅近。殊无可取。以原本所有。姑并录焉。
-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另有孔子的弟子之一,也有一个叫公孙龙,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14]
参见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