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傅山(1607年8月11日—1684年7月25日),本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更字青主,以字行,号公之它、公它、真山、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山西阳曲人(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明末清初学者,以明遗民自居,清兵入关后,不接受任官,自称为道士。于经学、考据、理学、佛学、道教、诸子、汉方、诗法、书画、金石、地理、武术皆有涉猎。
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闰六月十九日,傅青主出生,父亲傅之谟、祖父傅霖。六岁喜欢吃黄精,不吃饭,家人强迫他吃饭[1]。十五岁时从童子试中脱颖而出。二十七岁入山西三立书院。崇祯九年(1636年)山西提学袁继咸被诬告,傅山领头奔走抗议,使其得以翻案。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流贼李自成从西安东征北京途径山西。东阁大学士曲沃人李建泰自请提兵督师山西,而且聘请傅青主和另一位山西名士韩霖为“军前赞画”。傅青主编造了“马在门内(闯)难行走,今年又是弼马温(当年是猴年)”的童谣稳定民心。李自成军队占领曲沃后李建泰退到保定。二月大顺军攻克太原。三月攻入北京,是为甲申之变,明朝灭亡。傅青主在《甲申守岁》中写出“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年”的诗句。
四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五月傅青主潜回太原,带母亲和儿子逃到寿阳县。拜寿阳县五峰山的还阳子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士,道号真山,以避剃发令。搬家到太原阳曲县东黄水镇。因为他认为清朝是外国,于是自称侨黄、侨松。由于他经常穿着红色外衣,人称“朱衣道人”。
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从明降大顺复降清的总兵姜瓖起义反清,傅青主的两个同学王如金、薛宗周参加“交山军”进军太原,在晋祠与清兵交战数日,被杀,傅青主撰《汾二子传》文纪念。
顺治十一年(1654年),傅青主因宋谦供出其曾接受南明的任命而入狱,称“甲午朱衣道人案”。被拷打。绝食九日[2],好友陈谧、戴廷拭、白居实、张天斗、木公、魏一鳌、古度等人多方营救,傅山的母亲说:“道人儿自然当有今日事,即死亦分,不必救也。”出狱后又去南方云游。归来后隐居太原府崛围寺(位于今太原市西北20公里)。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号公它、公之它。
康熙年间清圣祖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举考试,傅青主不就,于是自称病重,但依然被官吏找人把他连着床扛着,直接北上,到达离北京三十里的地方,他以死相逼,就是不愿意去考试。由于他了解医术,故意服食过量大黄造成腹泻以逃避,魏象枢请康熙帝免除傅青主的考试,康熙同意,并直接授予傅青主中书舍人的官职,冯溥要求傅青主去谢恩,又派人用轿子把他抬到午门,傅青主痛哭,趴在地上不愿起来,魏象枢就说,这样也算是谢恩了,于是傅青主得以归家,并继续自称道士,一生都拒绝与清朝合作、终老林泉。
阎锡山则记录了一则野史,他说一开始官吏来召傅青主时,傅青主不但不受征召,还消遣皇帝说:“博学鸿儒不如清歌妙舞”,并找来美女唱歌跳舞[3]。
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山西名食“头脑”是傅山为母亲配制的滋补食品。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中傅青主被描述为七剑之首,武功卓绝。2005年徐克导演的电影《七剑》,刘家良饰侠医傅青主。
1917年民国政府在太原建“傅公祠”,山西督军阎锡山题写了“尘表孤踪”的牌匾,并作《傅公祠记》一文以纪念之。1950年代建傅山碑林公园。后来太原晋祠的同乐亭改建为傅山纪念馆。
傅青主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法理论,对后世书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指“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