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專門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保加利亚历史,是指现时保加利亚共和国之前身之国家历史,与大保加利亚和伏尔加保加利亚有分别。
保加利亚发掘出欧洲目前最早的房屋遗址,距今超过六千年.
公元7世纪中叶,斯拉夫人占领莫西亚地区。
保加尔人,或译“不里阿耳人”,保加尔人的来源不甚清楚,一般认为是土耳其族(一般认为与匈人有关,但另一说法是伊朗语民族)。现时理论有二:其一认为保加尔人与匈人有关,与突厥人则有较疏远关系;其二而较新之观点认为他们是雅利安人种和源于帕米尔高原。保加尔人自在高加索山脉和现时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地区西北移动后,在7世纪起陆续到达巴尔干半岛。
公元二世纪,一部分保加尔人由中亚向西移。四世纪,一些保加尔人到亚美尼亚。六世纪,生活在北高加索与南俄,七世纪到达巴尔干半岛。
七世纪晚期,与当地斯拉夫人融合形成保加利亚。
伊本.法德兰说保加尔人与俄罗斯人和维京人一样淡肤色,拜占廷人形容他们是斯基泰人与萨尔马提亚人。
宗教上,保加尔人是一神教,拜的神称为"Tangra"(参考:腾格里(Tengri)),希腊人叫他们异教徒。10世纪起,很多伏尔加保加尔人改信伊斯兰教。语言是突厥语中乌戈尔支,突厥文化,使用古突厥文,历法与突厥一样。
保加尔人由世袭的可汗和Boyar贵族(分大小两种)所管理统治,有一些贵族成员拥有武力而形成统治阶级(6-12人一起议事)。保加尔人好战,大部分时间在马上到处游掠和迁居。在6世纪和7世纪间,保加尔人在黑海北岸与北高加索生活,建立汗国。汗国创立人库弗拉特汗(kuvrat)死后,受到东方可萨人的侵扰。
6世纪,保加尔人Kutriguri部在阿斯帕鲁克率领下迁居到现时的罗马尼亚。681年,这批保加尔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现时保加利亚。
6世纪大量斯拉夫人来到这里,与少量由阿斯帕鲁克汗率领,从黑海北岸与北高加索迁移到梅西亚的讲突厥语的保加尔人融合,产生保加利亚人。
681年,保加尔人阿斯帕鲁克汗在多瑙河南岸打败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所领导之军队。
保加尔汗阿斯巴鲁赫和查士丁尼二世在其后之协定中将多瑙河以南与巴尔干山脉之间地区割予保加尔人,拜占庭亦保持一贯作风:每年交付金钱予保加尔人。此后保加尔人在多瑙河下游流域建立汗国,但其斯拉夫居民在数目上远超保加尔人。此后三百年间,保加利亚是一个强大的独立帝国,其势力足以与拜占廷抗衡。
由7世纪至10世纪,保加尔人渐渐被斯拉夫人同化,并采用一种南斯拉夫语族之保加利亚语。
公元1000年左右,演变成现今接近塞尔维亚人之南部斯拉夫民族中,与来自中亚的图兰低地之保加尔人不同的保加利亚人。保加尔汗则变成保加利亚沙皇,而这时之第一保加利亚帝国被部分学者称为西保加利亚帝国,以区别于当时依然居住于伏尔加河流域之保加尔人。保加利亚-拜占廷战争因保加利亚人向色雷斯境内的拜占廷堡垒索取贡金而引发。
755年,保加利亚首领捷列茨(Телец)入侵拜占廷,遭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五世(718年~775年)击退。759、763年,连遭败绩。767年,签订和约。772年,其计划突袭拜占廷,但为拜占廷获悉。775年,两军作战至君士坦丁五世死去。780年,战事再起,拜占廷皇后伊林娜(752年~803年)向北夺取保加利亚部分领土,而保加利亚汗卡达姆(Кардам)则迫使拜占廷在792年恢复向保加利亚纳贡。
809年,拜占廷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811年)攻陷保加利亚首都普利斯卡。克鲁姆汗(?~814年)多次求和,均遭严拒。然拜占廷内部发生夺位斗争,803年~810年,又对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作战,导致力量分散。811年,保加利亚夜袭,尼斯福鲁斯阵亡,头骨被克鲁姆做成酒杯。813年,威尔西尼基阿战役中,拜占廷将军亚美尼亚人利奥率亚美尼亚军队临阵哗变,拜占廷皇帝迈克尔一世(811年~813年在位)大败。利奥随即篡夺帝位,称利奥五世。817年,利奥在迈塞姆布里亚战役(米山布里亚战役)击败保加利亚奥莫尔塔格,迫其签下30年和平条约。
865年,鲍里斯一世自拜占庭接受东正教为国教,普世牧首容许在奥赫里德建立独立保加利亚牧首管理保加利亚教务。同时期的里拉的圣伊凡(876年-946年)成为保加利亚主保圣人。
约在886年,保加利亚帝国采用由生于帖撒罗尼加的传道士圣西里尔及圣梅索迪斯所创之格拉哥里字母。在格拉哥里字母和古教会斯拉夫语的基础上,886年,鲍里斯一世下令建成普雷斯拉夫和奥赫里德人文学院,带领保加利亚进入文化和文学的活跃期。
9世纪初期,普雷斯拉夫人文学院在希腊和格罗葛里字母之速写基础上发明西里尔字母。另一说法是圣济利禄及圣默多狄的徒弟和学者,奥赫里德的圣克莱孟在奥赫里德人文学院在发明西里尔字母。
889年,因贸易权冲突,战事又起。893年,保加利亚大公西美昂(西蒙、西缅)一世(893~927年)登基,隔年击败希腊军。在西美昂一世(或称西美昂大帝,893年至927年在位)带领下之保加利亚成为拜占庭帝国在欧洲之主要对手。西美昂在位期间与拜占庭帝国争战,意图成为保加人和希腊人的皇帝。895年,在拜占廷唆使下,阿尔帕德(840年~907年)率马扎尔人进攻保加利亚。西缅与南俄的游牧民族佩切涅格人结盟,击败马扎尔。阿尔帕德被迫逃离黑海故土,攻入多瑙河流域,夺取当地斯拉夫人的土地,在今天的匈牙利境内建立王朝。896年,西缅击败马扎尔人后挥军南下取胜。897年,拜占廷求和,向保加利亚缴纳年贡。
913年,西美昂在将塞尔维亚变成保加利亚之附庸后,自立为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凯撒”(沙皇,Цар),这称号被罗马教宗所承认但不被拜占庭接纳。西美昂率军进逼君士坦丁堡,签订苛刻的城下之约,满载贡金,不战而归。拜占廷随即发生宫廷政变,皇后佐伊(906年~920年)夺权成功。此后西美昂在西北边境与来自达尔马提亚并保有波斯尼亚大部分的克罗地亚君主托米斯拉夫争持,北方则有马扎儿人和佩切涅格(Pechenegs)族。
914年,西缅出军占领马其顿、阿德里安堡、阿尔巴尼亚。918年,又试图夺取希腊北部与帖撒利亚(希腊东部)。此后5年间,西缅4度围攻君士坦丁堡,均因海上力量不足,无功而返。
927年5月27日,西蒙大帝突然去世,其子彼得一世即位,采取与拜占庭帝国的和平政策,战事告一段落。西缅因其功绩被称为西缅大帝(Симеон Велики)。由他的大帝称号可知西美昂一世是第一帝国极强大时期的君主;他甚至被媲美成保加利亚的查理曼。不过在西美昂死后,保加利亚走下坡。
索非亚在西美昂时期成为学术中心。9世纪起,拜占庭决定帖撒罗尼加成为保加利亚与拜占庭的通商城市,直至西美昂时保加利亚入侵色雷斯,拜占庭才迁回君士坦丁堡。
沙皇彼得一世和鲍里斯二世时期,国内有波各米勒派的宗教争议,外有与北方匈牙利之战争和西面塞尔维亚的独立。
彼得一世即位后面临兄弟们的叛乱,几经艰辛平定内乱。930年后,彼得一世又要面对马札尔人的入侵。
另外早前曾经投靠西蒙大帝与率保加利亚军凯旋西征的塞尔维亚人领袖察斯拉夫·卡罗尼米洛维奇,乘彼得一世统治混乱的机会得到拜占庭帝国暗中支持下起义,最终塞尔维亚人成功争取独立。
966年,拜占庭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拒绝向保加利亚王国进贡,战争立即爆发。彼得一世统治后期,北方的基辅罗斯开始入侵巴尔干,迅速夺取保加利亚在多瑙河以北所有地区。971年,拜占庭趁机与基辅罗斯联盟,攻破普利斯拉夫。拜占庭帝国趁基辅罗斯防备松懈,击败基辅罗斯,还鼓动突厥人杀死基辅罗斯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独霸联军占领的保加利亚疆土。972年,拜占庭皇帝约翰一世将保加利亚东部领土收为保护国。西面以马其顿为中心的领土暂时保持独立。保加利亚元气大伤,但没有放弃独霸巴尔干的想法。978和995年,再次攻打色雷斯。
981年,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从阿拉伯近东地区回师色雷斯,入侵保加利亚,巴西尔二世的部队在克雷迪昂战役中大败保加利亚沙皇萨穆伊尔(Самуил,?~1014年)的部队。
986年,萨穆伊尔入侵帖撒利亚,占领拉里撒与都拉基乌姆,并趁拜占廷内讧之机,向保加利亚以东扩张。巴西尔率军奋力抵抗。
996年,在保加利亚首都奥赫里德、斯佩切依奥斯击败保加利亚。1003年,巴西尔夺回希腊和马其顿。
1014年,贝拉西察战役中,巴西尔全歼萨穆伊尔主力。据说皇帝在克雷迪昂战役后将战俘剜目,每100名保加尔人战俘中的1名剜去一目带路,99名剜去双目,百人一队,每队仅有一个保留有一只眼睛的人带路,遣散14000名保加利亚战俘回国,萨穆伊尔见此后不久惊骇而死。巴西尔在对保加尔人的战争中的残酷行为,得到“保加尔的屠夫”绰号,巴西尔二世亦因此役威名大震。保加尔人在此役中损失萨穆伊尔军主力,终于在四年后被迫投降。1018年,巴西尔二世终于重新将保加利亚并入拜占庭帝国版图,但允许其自治,保加利亚大体上为拜占庭所控制,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宣告灭亡。
保加尔汗国直接控制的领土在阿斯帕鲁赫至克鲁姆登位以前都在在川西凡尼亚山脉南麓的多瑙河下游流域附近。
克鲁姆、奥莫尔塔格、马拉米尔和普里西安四汗时至860年代在西北占领潘诺尼亚在提萨河以东的地区、西边以贝尔格莱德和Srem城为边界与摩拉维亚和那时新兴的塞尔维亚接壤、以南推进至索非亚和现今塞尔维亚,黑山的南部和马其顿共和国(包括奥赫里德和现时斯科普里和科索沃)的地区,并在色雷斯与帖撒罗尼加之间得到出爱琴海的港口。
西美昂一世时期,保加利亚领土再向南推进到伊庇鲁斯地区和包括亚得里亚那堡的色雷斯大部分地区,以西收塞尔维亚为保护国,并与西方之克罗地亚和西北之马扎儿人接壤,北方曾经名义上控制过后来受马扎儿人影响的特兰西瓦尼亚,又名义上控制过后来受佩切涅格人(属突厥民族)占居的特兰西瓦尼亚以东至黑海西北岸,约即现今乌克兰西南部和摩尔达维亚的东南部地区。
后来发展至占庭皇帝约翰一世时,拜占庭取去现今和多瑙河下游南岸、色雷斯和埃皮鲁斯,匈牙利取去部分帕诺尼亚和现时川西凡尼亚,佩切涅格人继续控制上述其占居地区,后来这地方成为摩达维亚的一部分。
佩切涅格人控制多瑙河下游北岸和川西凡尼亚山脉南麓之间的地带,演化为地方势力管治,后来这片土地发展为瓦拉几亚,塞尔维亚诸邦又渐渐走向独立,保加利亚缩至以马其顿为中心的地区,并一直受沙皇萨穆伊尔和其数位继任者管治至1018年。
1040年,萨穆伊尔之孙彼得二世发动独立战争,在贝尔格莱德被拥为沙皇,与皇族亲王阿鲁西安努斯共同执政。独立军进攻拜占廷的塞萨洛尼基城,被击退,随即内讧再起,阿鲁西安努斯伏击德尔詹,剜去其双目。1041年,独立战争被镇压下去。
1072年,萨穆伊尔外曾孙康斯坦丁·博京(Константин Бодин)自立为彼得三世(Петър III),继续反抗拜占廷。
1185年,贵族出身的彼得·阿森四世(Петър IV)和伊凡·阿森一世(Иван Асен I)两兄弟领导保加利亚东北方的第诺伐人大规模起义,反抗并打败拜占庭的驻军。1187年,拜占廷被迫承认其独立,保加利亚第二帝国(1185年—1396年)建立,首都普列斯拉夫,后迁至第诺伐。
13世纪,保加利亚经济发展,城市增加。伊凡·阿森二世时期(公元1218年-1241年),国力达到鼎盛,疆域最广,南抵色雷斯,东西至海。阿森二世死后,国势日衰。
1242年,大蒙古国的拔都军入侵至此。1258年,阿森王朝被推翻。1261年,拜占廷进攻保加利亚,夺取安其亚鲁斯港与迈塞姆布里亚港。
1265年,拜占廷皇帝迈克尔八世(1224年~1282年)出军夺取保加利亚海莫斯(巴尔干山脉)以南领土,回军途中遭伏击,被生擒,被迫许诺归还两港。但迈克尔八世食言,保加利亚1272年出军但失败,从此放弃安其亚鲁斯港与迈塞姆布里亚港。
1277年,伊瓦伊洛起义爆发,起义声势浩大,国王被杀,伊瓦伊洛被拥戴为王。1278年,起义军占领首都第诺伐。1279年2月,拜占庭军队趁机攻占首都第诺伐。1280年,起义失败,伊瓦伊洛逃亡后被蒙古人所杀。
1330年,保加利亚沦为塞尔维亚的附属国,此后又分裂为几个小国。
保加利亚在1396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被土耳其人统治500年。解放始于1877年-1878年俄土战争的结果,保加利亚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自治公国,于1908正式年宣布独立。
1393年,奥斯曼帝国占领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塔诺沃维利克,加上保加利亚先前受到十字军东征的破坏,土耳其人最后在瓦纳战役中获得胜利。当奥斯曼土耳其占领时,破坏大部分的教堂以及城堡。并将首都改为君士坦丁堡。当时许多大城市被破坏,直到十九世纪都还呈现荒芜状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并没有强迫保加利亚人由基督信仰改为伊斯兰教,但是当时有许多政策让保加利亚开始伊斯兰化。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加利亚人,还保有自己的语言及当地服饰。
当奥斯曼帝国在15世纪初势力上升时,就有保加利亚人公开反对他们的统治。第一次起义开始于1408年,两个保加利亚贵族,康斯坦丁和Fruzhin,解放一些地区几年。
一个多世纪后,两次特尔诺沃起义发生 - 1598年(第一次起义特尔诺沃)和1686年(第二特尔诺沃起义)围绕古都大特尔诺沃。这次叛乱也是由奥地利人挑起。
所有起义均告失败,并造成大量人口被杀。在18世纪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签订《库楚克开纳吉和约》后得到干涉奥斯曼事务保护东正教的权利。
17世纪后,奥斯曼的控制开始减弱,到十八世纪后全面瓦解。中央政府的软弱让许多人开始在地方有个人优势。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巴尔干半岛呈现无政府状态。这段无政府期间,很多农夫逃亡到邻近国家,包括摩尔多瓦、瓦拉几亚或者俄罗斯南部。保加利亚民族主义开始兴起,日后成为共和国的主要因素。
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及民族主义的影响,保加利亚民族主义在19世纪兴起。这波民族主义热潮,沿着法国大革命,一路从希腊扩展至保加利亚。但受到希腊控制,所以并没有成功。
米利特,是奥斯曼帝国的宗教自治系统。苏丹承认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他的帝国的东正教徒人民的领袖。在奥斯曼坦志麦特改革开始后,民族主义在帝国兴起,在1860年和1870年分别成立保加利亚希腊礼天主教会和保加利亚正教会。这样一个独立的保加利亚教区成立的基础是建立在民族认同,而不是正统和领土的原则上。
19世纪后期,在瓦西尔·列夫斯基的领导下,独立运动兴起,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武装抵抗升级引起起义。1876年4月,保加利亚爆发四月革命,但并没有良好的规划。爆发的区域在普罗齐夫,保加利亚的北方。马其顿及史丽芬也参与其中。奥斯曼轻易地控制住革命,破坏许多村庄,并且进行大屠杀,屠杀30000个保加利亚人,引发欧洲各国关注,尤其是俄罗斯。
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利益,是俄土战争原因之一。俄罗斯抓住机会,宣称要为斯拉夫兄弟报仇。1877年4月,向奥斯曼帝国宣战。之后在1878年《圣斯特凡诺条约》成立保加利亚大公国。
1877年,第十次俄土战争爆发,奥斯曼帝国战败。1878年,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从奥斯曼帝国中独立,保加利亚公国建立,但领土范围只有现保加利亚的一部分,且奥斯曼帝国有时会干涉保加利亚王国的自治权。
1878年3月,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给予保加利亚名义上的自治权,实质上独立的权利。然欧洲各国担忧俄罗斯壮大,因此1878年夏召于德国开柏林会议,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一道获得自治权,但仍然由奥斯曼帝国统治。
保加利亚公国虽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国,但拥有自己的宪法、国旗、国徽、国歌和外交政策。保加利亚被一分为三:北部的保加利亚公国、南部的东鲁米利亚和马其顿,后两地由土耳其收回。根据柏林会议创建的保加利亚第一次国民议会推荐,由来自德国巴滕贝格王室家族的亚历山大于1879年4月当任首任大公,是为亚历山大一世。
1885年保加利亚公国出兵占领了东鲁米利亚,引起了塞保战争(1885-86年),结果保加利亚胜利,土耳其签约承认保国获得东鲁米利亚的主权。
保加利亚政府开始推动现代化,广建国小及国中。1910年,已经有4800所小学。法国在1878-1933年捐赠许多图书馆、天主学校。1888年第一所大学设立,并在1904年改名为索非亚大学,里面有三个学院,分别是历史、哲学、数学。
1908年10月5日,奥斯曼帝国内忧外患,保加利亚在列强的帮助下获得完全独立,建立保加利亚王国,斐迪南一世恢复沙皇称谓。
泛斯拉夫主义成为巴尔干半岛主流思想,巴尔干半岛诸国也积极扩军及进行外交工作,谋求得到欧洲列强的支持,希望夺取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
经过多年的现代化及军事化改革后,保加利亚成为巴尔干的普鲁士。然而,由于柏林会议在土地的划分上并没有顾及民族问题,因此1912年再度爆发巴尔干战争。
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四国联手企图瓜分土耳其在欧洲部分的领土。1912年10月8日,黑山向奥斯曼帝国宣战。14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联合向奥斯曼帝国发出最后通牒。17日,奥斯曼帝国向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宣战。18日,希腊向奥斯曼帝国宣战。保加利亚希望得到马其顿和爱琴海上的港口(尤其希望是萨洛尼卡),保军推进到伊斯坦布尔城下,但却落后希腊人一步进入萨洛尼卡。
由于奥匈帝国与意大利不希望塞尔维亚与希腊壮大,联手阻止,搞出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这使得保加利亚无法与塞尔维亚、希腊履行战前的分配协议,带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最终,奥斯曼帝国战败,保加利亚割得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大陆的部分领土。此为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但是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就马其顿的统治权产生分歧,保加利亚认为与奥斯曼帝国作战中他们出力最多,所以希望能多分土地。保加利亚国内倾向占领整个马其顿,因此无法和塞尔维亚谈拢,在奥匈帝国的支持下,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向塞国及希腊宣战,是为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不久就陷入困境,因为黑山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也宣布参战,并加入塞尔维亚一方。奥斯曼帝国为收复亚德里亚堡,也从东进攻。在四面受敌的困境下,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宣布投降。这次塞尔维亚、希腊倒戈一击,再加上土耳其和罗马尼亚。结果保加利亚不仅失去不少战利品,还把南多布罗加割给罗马尼亚。
1913年8月,保加利亚和战胜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加北部划给罗马尼亚。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其边界与今马其顿共和国相若)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亚德里亚堡在稍后由保加利亚单独和土耳其签订的《伊斯坦布尔条约》中,交还奥斯曼帝国。
在巴尔干战争之后,保加利亚人感觉受到背叛。他们开始反对俄国和西方力量。瓦西里·拉多斯拉沃夫政府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结盟。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年,保加利亚置身于外,并因巴尔干战争而仍在恢复中,[1] 德国和奥匈帝国意识到需要保加利亚来击败塞尔维亚力量。保加利亚提出领土要求,特别是马其顿。尽管奥匈帝国不情愿,但最后因柏林的坚持而同意。保加利亚同时与协约国协商,但他们并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条款。
1915年9月,沙皇最终决定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站在一起,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0,000,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科孚岛,后来又进军罗马尼亚。在德军基本撤出巴尔干防线的情况下,保军成主力,并且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稳定这条战线。直到1918年的总崩溃。后保加利亚曾短暂占领马其顿,但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向协约国求和。
保加利亚在遭受受战争赔款重压下开始动荡,在国王鲍里斯三世的领导下经历一个逐步独裁化、政权法西斯化的过程。
1923年一群军官在鲍里斯的支持下暗杀了首相,1925年索非亚大教堂发生炸弹爆炸案;此后,政府发动白色恐怖,这突显该国议会政治仅为表象,执政党在政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政府依靠残酷镇压实现稳定,且持续到大萧条年代。[2]
1934年,右翼军人组织“兹维诺”(环节集团)政变上台执政一年,加快法西斯主义的实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保加利亚王国决定保持中立。
1940年9月7日,纳粹德国的维也纳仲裁让保加利亚人夺回南多布罗加(《克拉约瓦条约》)。由于意大利军队在意希战争攻希腊的失利,以及英军进驻希腊对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促使德国决定干涉巴尔干半岛,计划占领南斯拉夫和通过保加利亚。保军跟着德意匈三国联军入侵南斯拉夫并另外组织政府,在南斯拉夫战役中,保军担任德军的侧翼掩护任务,并在战后分得南斯拉夫马其顿的大部分。
1941年,当德国部队开始准备从罗马尼亚入侵希腊,他们抵达保加利亚边境并要求通过保加利亚时,保加利亚被迫加入轴心国。1941年3月1日,亲德的首相博格丹·菲洛夫在维也纳代表保加利亚签署《三国同盟条约》,正式加入轴心国。5日,英国和保加利亚断交。4月,德意占领希腊,保加利亚获得希腊的马其顿地区。在希腊战役,保加利亚占领希腊西色雷斯,但萨洛尼卡却由德国托管。5月底,德意部队攻占希腊克里特岛后,成功迫使同盟国军队于此处撤退。苏德战争爆发后,保加利亚国王借口保加利亚人对俄罗斯感情深厚,不适合和俄罗斯作战;此外,保军也要留在境内镇压国内共产党的反法西斯游击战。12月12日,日本偷袭珍珠港5日后,保加利亚对美国宣战。1943年8月28日,鲍里斯三世猝死,死时49岁。
1944年,美英苏盟国对保的大空袭开始。3月30日,大轰炸之后,首都索非亚市被炸成废墟,大部分城市人口都疏散到乡下避难。1944年,苏联反攻时,联系保加利亚共产党,策划并发动政变,使得保加利亚王国向盟军及苏联投降并退出轴心国。早在1941年成立的反法西斯祖国阵线到1944年春天,已经有约18000名游击队员。1944年7月,巴吉安诺夫接任首相,见德国各方面的战败,开始通过安排国家退出战争的计划。8月17日,宣布保加利亚中立。8月,苏军在雅西-奇西瑙攻势下占领同为盟友的罗马尼亚王国使苏军迅速到达保罗边境。25日,保加利亚政府在苏联压力下要求境内德军离境。1944年9月5日,苏联向保加利亚宣战(此前两国一直未处于战争状态)。8日,刚就任首相的穆拉维也夫宣布保加利亚对德宣战,除在东北部的瓦尔纳进行一些战斗以外,保加利亚投降倒戈盟军。9日,祖国阵线在首都发动不流血社会主义政变。祖国阵线中的共产党掌握司法和内政的控制权,尽管并不是阵线中最强大的派别,受保加利亚共产党控制,保共借此掌权。保加利亚皇家陆军接受苏军指挥,参加对德战争。28日,保加利亚第一、第二、第四集团军参与进攻南斯拉夫,最终攻占科索沃的普里什蒂纳。
1945年初,保加利亚第一集团军赴匈牙利与南斯拉夫国境作战。在“春季觉醒行动”中,德军第二装甲集团军进攻保第一集团军阵地,保加利亚军队从匈牙利南部攻入奥地利,最后在意大利国境与英军会合结束战争。二战后,保加利亚留住重新夺回的南多布罗加,并被划入苏联的势力圈。1944年至1945年,保加利亚国内掀起针对反共主义者的大规模斗争运动。共产主义活动家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回国后,在演讲中表示共产党不可能和任何反对者合作,斗争进一步激化。1946年3月,保国议会通过《劳动者土地所有法》,实行土地改革。在数周后的议会选举中,社会主义者以88.1%的选票取得胜利。1946年9月,保加利亚举行公投,高达95.6%的选民支持废除君主政体。年轻的沙皇西美昂二世和家人被迫离国,共产党第三号人物瓦西里·科拉罗夫就任“共和国临时主席”,保共完全掌握大权。
保加利亚共产党长期处于执政党地位,保共总书记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逝世)当选为第一任部长会议主席。
1946年至1948年,保共执行多项政策巩固其统治。1946年10月的制宪大会选举中共产党再次获得多数选票,1个月后季米特洛夫出任部长会议主席。
1947年12月,制宪大会在苏联法学家的帮助下仿照1936年苏联宪法完成“季米特洛夫宪法”,获准颁布。1948年,反对派几乎被完全打倒,社会民主主义组织被迫与保共合并,此外保加利亚农民联盟转型为保共的忠实合作伙伴。
在1948年至1949年,大部分东正教、伊斯兰教、新教和天主教宗教组织都被限制或禁止,保加利亚正教会虽被保留,却遭到极大地限制,且被共产主义者渗透。
1949年7月2日,季米特洛夫逝世。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由以维尔科·契尔文科夫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领导,科拉罗夫成为部长会议主席。
一年后,科拉罗夫逝世,契尔文科夫兼任部长会议主席。他仿照斯大林模式,迅速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实现农业集体化,镇压农民的叛乱。
他成立劳教所,劳改犯最多时有100,000人。数千名持不同政见者被判刑,许多都在劳教所中死亡,保加利亚和希腊及南斯拉夫的领土问题被再次引燃。然而,斯大林之死使得契尔文科夫趋于失势。
1954年3月,契尔文科夫失去总书记的职务,年轻的托多尔·日夫科夫取而代之,契尔文科夫继续担任部长会议主席。自1954年开始,托多尔·日夫科夫先后任保共中央第一书记、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国务委员会主席。
赫鲁晓夫反斯大林之后,保加利亚共产党随而谴责斯大林主义,进而讨伐契尔文科夫的威权主义。1956年4月,保加利亚共产党召开中央全会,批判和肃清部长会议主席契尔文科夫的“个人迷信”,他的部长会议主席职位也被安东·于哥夫取代。
日夫科夫在之后的33年统治保加利亚。此时的保加利亚完全忠于苏联,同时在国内推行温和政策。1949年的科斯托夫案被平反;言论自由政策被有限度地还原,当局也结束对教会的迫害。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希腊的关系逐渐恢复。1955年,保加利亚成为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1956年,波兰十月和匈牙利十月事件的动荡并未波及保加利亚,但是保共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对电影、知识分子和文人进行约束和限制。
1960年代,保共实施一系列经济改革,保加利亚的产品销售量超出预计数额,保加利亚亦是东欧少数生产香烟和巧克力的国家,是东欧人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1962年11月,安东·于哥夫被指责“极大地侵犯社会主义法制”,遭到革职。总书记日夫科夫兼任部长会议主席。1964年,在苏联领导人由赫鲁晓夫转为勃列日涅夫的过程中,日夫科夫保住自己的职位。1968年,华约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跟随苏联介入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此时的保加利亚普遍被视为东欧阵营中最为亲苏的国家。
1971年,新宪法执行,国家元首的称谓改为国务委员会主席,由总书记日夫科夫担任,斯坦科·托多罗夫成为部长会议主席。
日夫科夫虽然不是一位斯大林主义式的“暴君”,但从他自己70岁的1981年开始结束自己推行的温和政策。这一倾向可从对占保加利亚国内人口10%的土耳其人的同化政策中看出。1984年冬,土耳其系居民被禁止使用土耳其语,并被强制改为保加利亚式姓名。许多土耳其族居民逃往土耳其。部分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南部的农业生产陷入倒退。保加利亚和西侧诸国的经济往来也有所减少。
日夫科夫之女柳德米拉·日夫科娃是亲西方人士,在她的推动下,保加利亚的社会和文化逐渐变得开放。1980年代后期苏联的“新思维”也给保加利亚带来影响,保共逐渐无法招架要求改革的呼声。
1989年10月,索菲亚发生关于环境问题的示威。1989年11月,示威进一步扩大至要求全面政治改革,保加利亚共产党指导部的一些人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对此反应迅速。1989年11月10日,日夫科夫被迫辞职,前外交部长佩特尔·姆拉德诺夫成为最高领导人,取代日夫科夫出任保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委员会主席(1990年4月改称总统)。
保共的行动仅仅为他们争取很短的喘息时间,姆拉德诺夫承诺他将开放政权,甚至执行多党制和自由选举。示威活动在全国迅速蔓延,要求保共下台的呼声越来越大。12月11日,姆拉德诺夫又在电视上宣布保共已放弃权力。
1990年1月15日,保加利亚国会宣布正式停止保共的“领导地位”。2月,保共放弃一党专政体制,更名为“保加利亚社会党”。6月,保加利亚举行1939年以来首次自由选举,保加利亚成为多党制国家。11月,国会通过投票将国名从“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并删除国旗上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国徽(1997年新国徽启用),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正式结束。
随着东欧剧变,1990年,保加利亚决定实行多党制,保共也重组为保加利亚社会党。11月,大国民议会决定将国名从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
2001年,保加利亚王国的最后一任君主西美昂二世获选为共和国总理。
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2004年3月29日,保加利亚加入北约。2007年1月1日,通过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成为欧洲联盟的一员。
2011年10月23日。本次选举有两位候选人参观,分别是保加利亚社会党的伊瓦伊洛·卡尔芬和保加利亚欧洲发展公民党的罗森·普列夫内利耶夫。
选举结果是罗森·普列夫内利耶夫以52.6%的得票率当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