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足石,是指释迦牟尼佛留下的足迹,或佛教信徒仿制的足迹石刻;在早期无佛像时,作为佛陀的象征受人们礼拜。
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有以下特征:足下安平立相(足底平坦柔软)、足下二轮相(足底有二个千辐金轮)、手足长指相(手指、脚趾长于常人)、手足指缦网相(手指、脚趾间又如鸭蹼一样的网缦)[1]。传说佛陀在世时留下的足迹仍存于世,不过声称是佛足真迹的佛足石大多最后被证明是仿制品。[2]根据日本学者丹羽基二的追查,亚洲发现了3000多个佛足石,斯里兰卡存1000余个,日本存300余个。[3]斯里兰卡圣足山上的足迹被佛教徒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留下的真迹,不过其他宗教也主张是他们的神的遗迹。[4]
初期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不主张为佛陀塑像,故当时的佛教习惯以佛足石作为礼拜的对象。
佛陀足下有二轮相,轮有千辐,一切吉祥宝物具足。这些宝物是一种表征相,在不同的佛经或不同宗派传承中,有不同的列举,总的来说就是古印度社会一切宝物的集合,体现了佛陀的功德。根据佛经,它们可能是[5][6]:
More information 巴利文, 梵文 ...
巴利文 |
梵文 |
藏文
|
- 室利靺蹉(巴利语:sirivaccha),吉祥犊,即盘长
- 喜旋卍相(nandi),吉祥犊中的转动符,被认为是卍字的一种原型
- 卍字(sovattika)
- 花冠(vaṭaṃsaka),作为耳饰或头饰
- 粉瓶(vaḍḍhamānaka)
- 双鱼(maccha-yugala)、藤椅
- 象钩(ankusaka)、高阁、城门
- 宝剑(khagga)、扇子、孔雀羽扇、拂尘、王冠
- 摩尼宝石(maṇi)、钵
- 青莲(nīluppala),优钵罗华(梵语:utpala)
- 赤莲(rattuppala)
- 池白莲(setuppala)
- 莲(paduma),黄莲花,钵头摩华(梵语:padma)
- 白莲(pundarika,梵语:pundarika,芬陀利华)、满水盂、海、铁围山、喜马拉雅山
- 月、日(candimasūriya)、星、四大部洲、转轮王、法轮(cakkalakkhana)
|
- 室利靺蹉(巴利语:sirivaccha),吉祥犊,即盘长
- 卍字
- 喜旋卍相(nandi),吉祥犊中的转动符,被认为是卍字的一种原型
- 法轮
- 金刚杵
- 莲花(padma)
- 双鱼
|
- 日
- 象钩
- 室利靺蹉(巴利语:sirivaccha),吉祥犊,即盘长
- 双鱼
- 宝剑
- 摩尼宝石
- 喜旋卍相,吉祥犊中的转动符,被认为是卍字的一种原型
- 莲(paduma)
- 花冠,作为耳饰或头饰
|
Close
有时还将佛门八宝也列入其中,在佛足石造像中可以见到,如法螺、伞、幢幡等。
Stratton, Carol. Buddhist Sculpture of Northern Thailand. Serindia Publications. 2003: 301. ISBN 1-932476-09-1.
Niwa, Motoji. Zusetsu sekai no bussokuseki: bussokuseki kara mita Bukkyō 図説世界の仏足石: 仏足石から見た仏教 [Buddha's footprints, pictures and explanations: Buddhism as seen through the footprints of Buddha]. Meicho Shuppan. 1992: 5. ISBN 4-626-01432-1 (日语及英语).
Prasopchingchana, Sarunya. Hist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Past and Fu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Humanistic Ideology. 2013.
越后屋 正行, 『長部註』(s sumaGgalavilAsinI umaGgalavilAsinI )における 源泉資料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