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区今屬臺北市文山區景美次分區及興隆次分區兩地。 據《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景美源自梘尾,指瑠公圳大木梘之尾,其址約在今日舊景美橋附近,後取臺語同音,改稱「景尾」。1895年〈臺北附近地形圖〉曾將景尾街誤植為景美街,1898年〈臺灣堡圖〉又改回景尾街,是最早出現景美的正式紀錄。1950年
今尾惠介今尾惠介(日语:今尾 恵介/いまお けいすけ,1959年〈昭和34年〉11月17日 - )是日本的地圖研究家(日语:地名研究家),散文家和自由工作者。同時為一般財團法人(日语:一般財団法人)日本地圖中心(日语:日本地図センター)的訪問學者、日本地圖學會的委員。「地圖和地名」專門部會的首席審查員。日野
臺北市文山區景美國民小學景尾公學校」,加藤忠太郎為首任校長。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成立女子部,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又成立內湖分校(1911年改名為木柵公學校,為今木柵國小的前身)。昭和16年(1941年),改名為「景尾國民學校」。 臺灣光復後,名稱隨行政區劃的改變而多次更改。1945年改名為「臺北縣深坑鄉景尾
景美站 (臺北市)景美舊稱梘尾,意指木梘的尾端。乾隆25年(西元1760年),郭錫瑠鑿成瑠公圳自引水至台北,跨越景美溪,景美即位於木梘的尾端,故稱梘尾),後改稱景尾,在日治時期之臺北鐵道株式會社亦在此設置名為「景尾」的車站,戰後,地方以名稱不雅為由而改名為「景美」,然台語仍沿用舊稱至今。車站或列車之台語廣播亦讀作景尾(白話字:Kéng-bé)而非景美(Kéng-bí)。
台灣八景臺灣八景,指的是臺灣的八大景色,隨著時代而有所變遷。 在清代,1696年(清康熙35年)的《臺灣府志》中,就有台灣八景的描述。那時選出來的八景分別是: 安平晚渡:安平位於昔日鳳山縣境,即今台南市安平區。 沙鯤漁火:沙鯤為位於昔日鳳山縣境台江內海上的七個海上沙洲,分為稱為「一鯤鯓」至「七鯤鯓」,即今台南市安平區與南區的海岸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