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书架,是家具的一种。书架由一些可以放置东西的架子组成,书籍通常为垂直放置,但也有水平的,可以用来储存书籍并方便展示和取用。而配有门的书架称为书柜;单纯储存书籍的装置通称书箱。
书架的故事与意义是与书籍的发展相辅相成。每一个时期书架呈现的风貌,都是跟着当时书籍的外表型态而更改。也就是说,书架的意义与用途是被书所赋予。若要认识书架的形貌,就必须连书的演变一起认识。
古代最早的书的形式是希腊罗马人所书写的卷轴或纸卷。卷轴一般而言,尺寸是上下宽度约在9~11呎(23~28公分)不等,长度则可能超过20~30英尺(6~9米)。卷轴的原料是纸草纸,而卷轴的末端附带有一根棍子与棒条。平时阅读的时候,是平摊在桌上;阅毕时,则会用绳子或是带子系好。贵重的卷轴甚至还会装在套子里以免毁坏。储藏书的工具的这种概念出现。此种套子有如类似现今收藏精装书附带的硬纸版套盒。形状多是圆桶状盒子,直立的卷轴会在末端附有签条或登记单,标明内容提示、作者名氏等必要资讯。
后来基督纪元的最初几百年中,书架里除卷轴之外,也多出了许多的手抄书。手抄书的材质是木质封皮,起源于木质或象牙质的刻写板,书页内部是对折的平坦纸草纸或羊皮纸。随着手抄书的蓬勃发展,收藏书的的主人开始为收藏的工具外加了一个门,一来是为了美观,二来则是为了保存书籍以避免虫蛀尘积。在拉丁文中,armarium指的是密闭式的橱柜,可以用来书籍、贵重物、或是器具和家具等等。由于手抄书是当时新兴的产品,书的主人为了表达其珍视之意,常将部分的手抄书放在可携带的书闸或是小保险箱中,跟着书的主人到处游历。
书架外面加了门就称做是书橱或是书柜。中古时期十分流行,除此之外,还有书箱的出现。书箱是用来装小量且必须搬动的书籍。然而书箱里的书籍摆放是一本一本堆叠平躺上去,取用的人不能很方便的取用所需要的书籍。而书橱或称书柜其实就是立起来的书箱,并且在箱中装上分层的格架。
在往后的日子里,柜子的门即被省去,书架的进化又更往前迈进一步。除了书柜除去门之外,在中古时期,又新多加了读书台的出现。读书台呈现斜坡状,书可以翻开并列在台上,同时又必须确保书籍都安顿在正确的位置,所有的书都上了锁链。这种读书台的演变,就好像教堂圣经礼拜的椅子一般。
由于读书台会占用太多空间以及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问题,所以到了十五、十六世纪,及发展出了所谓的“书亭系统”(stall system)。 书亭系统就是将一排排书架与外墙呈直角排列。但是此时书籍的摆放仍是呈现水平的形式,即是将书背朝内,附链条的前切口向外。不过此时的书架即面临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书架下弯”。若要解决此种问题,建筑师必须将书架每格的长度减短或是增加其厚度。不过这会造成书架呈现不合比例的样貌。后人则产生了一个减少下弯的方法,即是在比较薄的架板前端加一条比较厚的木头,藉以增加架板的厚度。
书架的发展越益成熟,而其中书的排列方式也为人所探讨。在一开始时,书的排列是书背朝内,前切口朝外,但是前切口没有任何的标记以供辨识,而各架收藏了什么书籍则是会一一登录在书架外侧壁的表面上。
书架的真正大改革,是在宗教改革期间。当时修道院的书籍被战火所波及,因此书没了,书架也失去它的意义。尔后, 新规划的图书馆就变成今我们所熟悉的样式了:多层式书架、不附带读书台、锁链也消失不见因为印刷技术的出现书籍变得不再如此珍贵。
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读书人渐渐认同书架最理想的摆放方式为与书架成直角状态,靠近窗户,以利采光。同时开始有人会将书背往外置放,或是在前切口处绘图以供辨识书籍内容,不过仍有一些老派保守的人坚持将前切口向外摆。到了十六世纪中叶起,书背的装饰与封面封底一致,清楚标示出作者、书名和出版日期。
相较于书亭系统,欧洲内部也同时发展出另一种不同的书架模式,称作“壁架系统” (wall system),是指整室的四壁都是贴墙的书架。像是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就是一座书架博物 馆。起初是使用书亭系统排列。后来则改用壁架式系统书架。
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印刷术的普及使得书籍量越变越多,所以书架的高度也就越变越高。配合着这种趋势,就出现了楼廊、梯子,构书棍等等东西的出现。而贴壁的书架模式虽然需要上述配件才会显得便利,却渐渐成为大型机构图书馆的参考室和阅览室采行的标准模式。就连私人藏书机构也是一样。
书架发展到后来,大概摆放的模式都已出现。不过书的尺寸不统一却一直是个大问题。1895年建立的纽约市立图书馆曾经规定8开本为高度不超过11.5吋(29公分),4开本高度介于11.5吋至19吋(48公分)。如此,书架的ˊ高度即可统一。不过规定和现实仍然是有差别的,不可能那么完美。
发展到现在,观看今日的书店,大多采用由上而下略向外倾斜的书架。可以把书封面向上放在斜坡式的架上而不必担心书会倒榻,同时这种设计也可以便利读者找书。
相较于西方,中国在书架上的发展也是同样富有趣味。在中国,书籍以竹简为传播媒介时,人们常把竹简卷起,存放入具有防虫功能的专用木箱内;而对于最近要阅读的竹简,有人则将它们罗列在木质架子上。造纸术发明并普及之后,用纸做成的书被安排在木箱中或书架上。古代中国的书籍以细绳装订,书脊上并无可供注明书名的地方。因此书籍常被人们平行于水平面地摞在书架上。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装帧技术和阅读文字的方向习惯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书籍的排列方法也向西方靠拢,最终与西方相同。
图书馆中的书架可以依照材质分成金属制书架和木质书架。而金属书架当中又可细分为单柱型、复柱型、积层书架、密集书库还有滑动式书架。以下则详述之:
木质书架材料,包括由实心木材、合板、木心板、粒片板等经加工组合成形,以油漆涂装或使用表面装修材料贴布,富柔和质感。图书馆常用形式为直立式。底座倾斜式L型书架,乃方便读者取阅图书,具有不同规格的类型。
图书馆当中常用的书架有分为单面架和双面架两种,依造型又分为直立式与倾斜式,高度为六呎十吋(2080mm);儿童用者多为高五呎又二分之一吋(1540mm);宽度至三十五又二分之一吋(90 cm);深度分为八吋(203mm)、十吋(254mm)、十二吋(305mm)等三种。
单面书架靠墙安放,常布置于阅览室,供众自己取阅书籍;双面书架如同联合两座单面书架而成,为不装背板,常布置于书库,为典藏图书之用。
而每架分为六至七段,每段高十一吋(279mm),承书之隔板;木质者版后约1吋(25mm);钢制隔板厚1.2mm,为俾便置放规格不同的图书,隔板不必固定,每隔一吋预设孔穴,使能适作调整。底层隔板距地面四吋(101mm),架顶盖眉板,高二又四分之一吋(57mm)。
另外,书库也会有专用的积层书架,每层高度达七呎六吋(2286mm),台湾处于地震带,成列书架须于顶端以系杆连成一体,俾防地震时书架碰撞或倾倒。
在图书馆内,会依照不同资料类型排架,一般图书、参考书、视听资料等应分室、分区或分架排架。一般说来,当今共有三种通用的书架排列规则,若是空间实在有限,也有第四种特殊排列方法可供选择:
图书馆中的书架配置可分为开架式以及闭架式。
书籍在图书馆的书架里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并且会依照不同的资料类型给予最适当的排列,兹将规范条列如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