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传统音乐通常泛指形成于清代以前的中国、并传承至今的的各种音乐[1]。从音乐的表现形态来看,可分为合奏器乐、独奏器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歌乐、宗教音乐等等[2] ,为较常见的分类方式。此外亦有按社会层面所作的划分,如文人音乐、民间音乐、仕绅音乐、宫廷音乐[3][4],较适用于考察音乐的传播发展。


合奏器乐
春秋时代的孔子曾论及音乐的合奏:“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点出了理想合乐的几个美学特征[5][6][7],这在现今的传统合奏乐种仍可见到,其讲究演奏者间的相互协调,且一方面利用乐器间的音色差、时间差、旋律差,突显出各乐器的主体性(皦如也)[8],另一方面以“相生”概念相互交融(绎如也)[9]。特别是一些古老的乐种,更形成了各乐器在合奏中的专有定位[10][11],并有与之相应的合奏法则[12][13]。
弦索乐是指全为弦乐器的合奏形式,包含弓弦类乐器与弹拨类乐器[29]。
吹打乐是指使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 [37][38]。
- 智化寺京音乐[39]:是少有的按代传袭乐种[40],来自智化寺建立之初(明代正统九年)从宫廷传入的音乐[41],由历代僧人传习至今[42]。其传承一般只收十二岁以下的童僧学习,并经过至少七年的严格训练[43][44]。乐器的编制寓有象征性意义,在吹奏乐器中,“管”为乐队的主轴,讲究朴素、禅韵,“笛”与之成对比,以活泼流丽的乐音穿插其中,“笙”则于两者之间扮演调和的角色[45]。现存最早的曲谱抄本为康熙年间的《音乐腔谱》[46],包含四十八首曲牌和由其构成的五套中堂曲[47],中堂曲有《锦堂月》、《昼锦堂》、《西文经》、《点绛唇》、《望吾乡》(以身部的第一首曲牌命名)[48]。
- 西安鼓乐[49]:或称西安城隍庙鼓乐[50],流行于西安地区,多于乡会、庙会场合演奏,演奏者来自各村镇的鼓乐社和僧、道乐队等[51]。存有清雍正年间的曲谱抄本[52]。西安鼓乐中有种大型曲目称为“大乐”,被认为有悠久的历史和严谨的结构,然而具体的演奏已失传,仅保存于乐谱中[53]。
其他民国前形成的吹打乐,则有山西八大套[54](晋北笙管乐[55])、河北笙管乐(音乐会)、泉州笼吹等[56]。此外还有一些近代划分出来的吹打乐[57][58][59][60]。
独奏器乐
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大多归属于某一合奏乐种[61],只有少数如古琴、琵琶、筝等,在文人群中形成特定的独奏器乐[62],且与一般舞台表演的独奏有不同意涵。汉族传统音乐多重视自娱性[63][64],除了体现于以乐会友的乐馆活动或雅集外[65][66],在独奏乐中更突显为一种自身的修养[67],成为了文人音乐的主要特色[68]。
戏曲音乐
戏曲是世界音乐中相当独特的形式,高度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特别是其歌、舞、诗、剧浑然一体 [83],有“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之形容[84]。以写意、抒情为其传统的艺术特质[85]。在众多剧种中,被认为是传统戏曲的代表者有[86]:
- 昆曲:有“百戏之祖”之称,由文人精心创作,为雅化剧种的代表[87],亦是戏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最高典范[88]。有雅集清唱和彩扮演出两种形式,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89]。经典剧目如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90]。前两者之现存全本曲谱,最早刊于乾隆年间的《吟香堂曲谱》[91][92]。其不久之后刊行的《纳书楹曲谱》内容更为丰富,除了涵盖《吟香堂曲谱》的大部分内容,还囊括了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93],是影响力较大的重要昆曲刊本[94]。
- 京剧:正式形成大约是在清道光之后[95],吸收了众多剧种特点而成[96]。其音乐部分,大多出自昆曲,直接继承了其古典精华[97]。清末民初谭派唱腔的创立,被认为是京剧艺术确立的标志之一[98]。之后京剧界人才辈出,使京剧达到了鼎盛[99]。
清末或民初形成的剧种,则有粤剧[100]、豫剧[101]、川剧等[102]。此外是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众多新兴剧种[103]。
歌舞音乐
宗教音乐
佛教音乐依乐器形式可分为梵呗(声乐)、器乐(以管乐或管弦乐为主)、法器(打击乐)[105]。梵呗的主要四种类型为赞、偈、咒、文[106]。这些多样的声、器乐应用于佛教中的各种法事,如普济法事中的“放焰口”,为结构较完整、音乐性较多的一套礼仪形式[107]。
- 智化寺京音乐:包含梵呗、器乐、法器三部分,但其器乐特别突出,乐僧可以掌握许多大型器乐套曲演奏,是狭义的京音乐所指(参见合奏器乐)[108]。佛教音乐的梵呗曲目大部分来自“十大韵”曲,而现存对十大韵最早的完整记载,即出自京音乐的清代抄本《成寿寺旧谱》[109]。
- 五台山佛教音乐:五台山为众多佛寺聚集的佛教圣地,其音乐被认为是北方佛乐的代表[110],存有清末宣统的谱本[111]、民初的抄本等[112]。曾因文革冲击而濒临绝迹,依靠少数仅存之技艺娴熟的乐僧传承下来[113]。
- 开封大相国寺音乐:存有清代曲谱抄本,含梵呗、器乐、法器谱[114]。然而近代曾遭受严重破坏[115],至今尚有传承、复原程度的问题[116]。
道教音乐主要指道教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称为科仪音乐,也称斋醮音乐或道场音乐 [117]。现存乐谱,最早有北宋末年所制的《玉音法事》,含五十首道曲,但其记谱方式特殊,尚难解读 [118]。明成祖时制成的《大明御制玄教乐章》,有用工尺谱符号纪录音高,但无板眼 [119]。清代有全真派的《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虽无工尺字,但全真十方丛林都沿用这一范本至今 [120]。此外还有一些尚未定论的道教相关音乐[121]。
祭祀音乐
- 祭孔礼乐[122]:于宋代开始定型,现存有宋、明、清之乐谱。因各代不相沿袭,所以宋谱与明、清乐谱有截然不同的风格。清代颁定的祭孔礼乐,基本上沿用至今,如曲阜、浏阳文庙,皆沿用乾隆八年颁布的“阙里文庙及府州县学用祀孔乐章”,分为六个部分:迎神(昭平之章)、初献(宣平之章)、亚献(秩平之章)、终献(叙平之章)、彻馔(懿平之章)、送神(德平之章)。
参考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