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福和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漳州人为班底的板桥十三庄,以中和最早开发[1]。其中包括今枋寮街、庙美街、景新街与南山路一带的枋寮老街,为中和最早发展的区域之一[2]。乾隆年间,随着永丰圳的兴建,中和开始有大量的稻田、人口更旺,神明地位更加重要[3]。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主祀神农大帝的中和福和宫在今中山路、庙美街口建立[4]。起初称为“五谷庙”[5],农历四月廿六日神农大帝圣诞是地方一大盛事[6],同霹雳宫与中和广济宫都是中和的老庙[3],跟中和广济宫合称“中和大庙”[7]。
1925年迁建[4],庙墙碑文纪录是由黄文庆与童玉堂两位乡民折价捐出现今庙地[5],但因年代久远而未留下契约[8]。改建工程由漳派陈应彬及其子陈己元担任[4],木雕有黄龟理作品[9]。工程完成后适逢皇民化运动,遂更名“福和禅寺”[4]。庙地位在庙美沟前,当年仍有舢舨舟楫往来,一至晨曦禅寺钟声响起,遂有“福和钟声”美誉,为中和八景之一[2][4]。根据市志记载,中和八景为“尖山晚渡”、“壁湖怪石”、“福和钟声”、“员山远眺”、“石门滩音”、“网溪泛月”、“永和暮潮”、“潭墘甘泉”,因都市开发及行政区域划分,景色已不复见[10]。
战后改名为“福和宫”[11]。今庙址为广福路112号[12],属庙美里[13]。相较于近在咫尺的中和广济宫,中和福和宫香火未如其盛,信徒反应,后者可能供奉的神明太多,虽然举凡神农大帝、关圣帝君、观音菩萨、妈祖等诸神皆有,可符合各种信徒的需要,但未能打出具代表性神明的名号,在1994年报导时,庙方储蓄的金额仅剩新台币数十万元[14]。1997年重修[3],2001年4月重修启用[11]。2004年3月9日,时任总统的陈水扁前往此庙上香赠匾,为建庙来第一次有国家元首赠匾[15]。
2004年,捐地者童玉堂的两名后代对中和福和宫提诉,表示各持有先祖捐地的一百一十分之六,各约17.34坪,盼补偿新台币二人各773万余元[16]。2018年,法院宣判庙方应赔偿这两人共4234万元[8][16]。庙董游炎川表示,既然捐地者后代对于捐地有异议,董事会也同意依法补偿土地持分,已和童玉堂其中四房的后代达成捐赠或补偿协议,只剩童玉堂的两名孙辈未能达成共识,这次福和宫无力承担如此高的补偿金,希望能与对方协商合理的价格[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