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

语言学术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介语(英语:Interlanguage)是指从母语(L1)始至习得第二语言(L2)止,其间经历的一系列的语言过渡“阶段”里,所产生之“语言”。换言之,中介语对学习者犯的错不但有可预测性,更能依能力高低划出犯错的不同阶段,这些“错误(偏误)”的语言似乎也有自己独立的体系。研究这套逻辑,累积犯错的模式,便能帮助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师预测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并加以强调、防范。另外,即使是高程度的学习者、居住在第二语言国家的非母语使用者(Non-native speakerNNS),甚至是非母语之外语教师(NNSEFL teacher)都会面对中介语的问题。

历史

语言学习者偏误,多数还是归咎于受到母语的干扰;在1970年代以前,学习者所说出的语言徒被视为“深受母语干扰的第二语言”。然而美国语言学家拉里·塞林格英语Larry Selinker在1972年的一篇论文[1]中主张,这些“错误(偏误)”的语言也有自己独立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塞林格认为支配着中介语的因素有五[2]

  • 语际迁移(language transfer):即母语的结构或用法影响了中介语。如中文“打开电灯”与“开窗”皆用动词“开”,但在英文中前者则为turn on而非open,这就是所谓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 学习的策略(strategies of learning):即学习者采用的认知(cognitive)、后设认知(meta-cognitive)、交际、情意等学习策略。
  • 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指学习者因其外语知识有限,为有效沟通而采取的迂回表达法,例如避开生难词汇或使用固定的句型。
  • 训练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教学者的教法、训练机构的性质。
  • 目的语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如知道英语中有些动词加上-ed即可转换为过去式,便以为所有的动词加上-ed便都会成为过去式,而忘记有不少例外。

中介语的三种特性

英国学者Rod Ellis曾指出中介语的三种特性: [3]

  • 渗透性(permeability):任何一阶段上,学生语言知识的规则是可以随时修正,呈阶段性向目的语接近;由此而言,所谓“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并不指完全不能修正,以“冻化”喻之,冰尚可融,差可拟也。[4]
  • 不稳定性(dynamic):由于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断地输入新知,因此中介语的结构也会不断改变。
  • 系统性(systematicity):中介语具有系统的语言属性,并可透过数据库的科学方法进行搜集、分析。

中介语的阶段

美国教育学者道格拉斯.布朗(H. Douglas Brown)曾整理英国语言学家Pit Corder的理论[5],指出中介语发展的四个阶段:[4]

  1. 随机错误阶段(random error stage)或系统形成前期(pre-systematic stage):只有实验性质,属随机试误。
  2. 形成阶段(emergent stage):以内化了部分语言的结构,但即便被指出错误尚无法自行试出对的用法。另有容易退步(backsliding)到前一阶段的特点。
  3. 系统形成阶段(systematic stage):已能固定地产出第二语言,而且被指出错误尚便能自行修正。在Pit Corder的三阶理论中,“形成阶段”与“系统形成阶段”被化约为一系统阶段(systematic stage)。
  4. 稳定阶段(stabilization stage)或系统形成后期(post-systematic stage):与前阶段不同处,在即便未被指出错误,亦能自我修正。此阶段虽趋于稳定,但若稳定太快而未查疏忽之处,可能会形成不良习惯,即石化现象的一种。

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僵化)可能出现在上述语言发展的任何阶段,即错误的说、写方式永久性的存在,难以改变。例如洋泾浜英语皮钦语,就是集体的误用语言,加之以久未改正,而形成所谓集体石化(community group fossilization,集体语言僵化)。塞林格认为,石化现象的因素与上述支配中介语的因素相同,因此教师及应从该处着手,防止学生语言石化的发生。

中介语与语言习得

塞林格1972年发表的论文原本只涉及成人的第二语言习得,不过在一系列研究后,认为也能解释儿童的第二语言习得[6]不过这项结果受到知名语言教育家史蒂芬·克拉申的挑战。克拉申援引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在第二语词汇词素习得的准确率方面,并没有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换言之他认为中介语理论不能涵盖儿童的第二语言习得,而应以语言的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 - Learning Hypothesis)解释。克拉申主张儿童使用了自然(natural)、直觉(intuitive)且近于潜意识(subconscious)的“习得”法,而非成人反复练习、记忆的“学习”法,故不落于中介语的问题之中。[7]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