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黄城根北街北起地安门东大街,南到五四大街,与东黄城根南街连接。因为是临近北京皇城东侧北段的道路而得名。明朝称“火道半边街”。清朝称“东安门外北夹道”。中华民国称“东皇城根”,后将“皇”字改成“黄”字,以示破除帝制,称“东黄城根”。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改名“东黄城根北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霞光街”,后来复名“东黄城根北街”。[1]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北平(占领后不久更名为“北京”)。1940年11月29日,日军军官高月保、乘兼悦郎,在东黄城根行走,突遭枪击。刺杀事件是麻景贺(又名“麻克敌”)为首的行动组干的。麻景贺是军统华北特工,不仅姓麻,而且脸上有麻痕。这两位日军军官都是日本贵族院的成员,是日本天皇的“特使”,来华代表天皇“宣抚”华北日军,并且转达天皇关于扩大侵华战争的“御旨”。他们表面上是“中佐”,但当时日本及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的报纸上,有时称他们“将军”。在此次刺杀事件中,高月保被刺身亡,乘兼悦郎生还,说出了麻景贺的面貌特征,事件发生后,日军在北京四处“抓麻子”,滥杀无辜,特别是脸上有麻痕的中青年男子均遭严刑拷打,几乎没人幸免。为免民众遭涂炭,麻景贺遂主动“自首”,后来被日本人处死(另一种说法是因叛徒告密而被捕)。[1]
原来的中法大学位于东黄城根北街20号。中华民国初年,蔡元培等人发展教育。民国九年(1920年),将北京西山碧云寺原有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成为文理两科,正式成立中法大学。民国十四年(1925年),将中法大学的文科迁至东黄城根北街,改为服尔德学院,民国二十年(1930年)改称文学院,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将孔德学校并入。原中法大学坐东朝西,大门是中式建筑,院内的主要建筑是一座西式三层楼。1990年,该院施工时,在礼堂的墙上发现一面长2米、宽约4米的刻石,上面刻有《总理遗嘱》。如今,大门和楼房尚存,作为“原中法大学”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