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俄语:Нефтепровод Восточная Сибирь - Тихий океан, ВСТО;英语:The Eastern Siberia–Pacific Ocean oil pipeline, ESPO)是俄罗斯将原油出口到亚太市场(日本、中国、韩国)的石油管道系统。这条管道是由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负责建造和经营。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3月10日) |
此条目形似评论,须要清理。 (2017年3月10日) |
该管道由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泰舍特延伸至太平洋沿岸纳霍德卡科济米诺湾,全长4,857公里。[2]一期工程耗资3,810亿卢布,二期工程预计耗资3,230亿卢布。[3]按计划,管道的运输能力2010年为1,500万吨,2011年为3,000万吨。[4]
而其中中俄原油管道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支线,起自俄罗斯远东斯科沃罗季诺原油分输站,经由中国黑龙江和内蒙古内的13个市县区,止于大庆站。原油管道在俄罗斯境内长72公里,在中国境内约长930公里,全长约1,000公里。[5]
历史
1994年首次由俄罗斯提出兴建往中国的输油管道,并于同年11月中俄签署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石油股份公司会谈备忘录”中表明双方就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建立输油管线的计划的能源合作问题进行探讨。1996年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中国签署的“俄中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文件中,有将输油管道也列进考量。
2001年7月17日,尤科斯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在莫斯科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关于开展铺设俄罗斯至中国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原则的协议”。预计“安大线”(安加尔斯克-大庆)管道在第一阶段(2005-2010年)俄罗斯每年应向中国供应2,000万吨原油,最终增加到每年3,000万吨。当时的实际施工成本为12.22亿美元,中国并表示会承担俄罗斯境内管道的一半成本。[6] 2002年9月Transneft公开反对尤科斯石油公司的计划,认为这将影响与俄罗斯国家的独占利益。 2002年12月初,在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来中国访问的俄罗斯普京总统共同签署“俄中联合声明”,此时中俄确定了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ESPO)为“安大线”,并且该管道的开发经费以及相关研究都已就绪。[7]
但后来谈判陷入僵局:
- 中国要求每桶12美元,大约市场价格的一半,俄罗斯当然拒绝。
- 融资的困难。
- 在西伯利亚的钻井技术欠佳。
- 可用石油储量的担忧也减缓了谈判。
普京接近日本显然在努力削弱尤科斯石油公司的势力。经过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2002年密集访问俄罗斯[8],最后2003年日本与俄罗斯签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计划”,并向俄罗斯提交了修建输往日本的运油管线“安纳线”(安加拉斯克-纳霍特卡)的建议。除了答应稳定的管道建成后愿意购买此管道出口的1/4石油,更提供75亿美元作为担保以协助俄罗斯开采西伯利亚油田,换取俄罗斯以兴建“安纳线”为第一考量。[9]
日本愿意加入管道提案的原因:
- 在2002年伊拉克战争局势升温和中东供应禁运的威胁,日本开始购买俄罗斯石油。
- 估计该管道计划让日本对中东石油的总依存度由90%降至65%。
- 借此吸引俄方解决南千岛群岛(日方称为“北方四岛”)的地位争论。
- 减少中俄协议、军售对于日本自身的威胁。
这些发展无疑惹恼了中国。到了2003年2月下旬,Transneft的官员改变了说法,认为管道输送到纳霍德卡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
同时Transneft也拒绝从尤科斯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秋明石油公司出口石油至中国的提案,毕竟普京不希望国家的独占地位被挑战。
2003年2月7日俄国能源部提出二合一的折衷计划: 合并原本的“安大线”(中俄管线)和“安纳线”(太平洋管线)成为单一管线。将“安纳线”分支一条管线出去,该管线经过贝加尔湖市郊,再到达中国大庆,而中国管线部分将优先运行,而俄国希望中国和日本能够平分此管道建设的所有成本。
当时Transneft也突然醒悟缺乏足够的石油储量来证明纳霍德卡线能够运行,俄国能源部估计表明,若韩国和台湾也稳定的大量购买俄国石油,“安纳线”才有经济意义。 2003年7月日本给此计划100亿美元的宽松条件的国家信贷给予俄国管道的援助,此补贴包括建设管道的成本以及用于地方基础建设的10亿美元。
2004年3月俄罗斯政府宣布“泰纳线”(泰舍特-纳霍德卡)才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ESPO)的定案版本。原因是安加尔斯克距离贝加尔湖过近,可能产生环保上的疑虑。[10]
中国对于俄国明确倾向接受日本的提议创办管道输送到纳霍德卡的行为相当失望,展现增加对阿塞拜疆和哈萨克能源的兴趣。中国宣布不会投资纳霍德卡管道,破坏管道实践的可能,因为即使日本援助也不可能承担这条成本上升的管道,借此施压是盼望争取到普京原有的承诺。
为了让管道计划程顺利施行,2005年4月5日Transneft提出了一个妥协方案,除了原本定案的“泰纳线”,明确表示决定建设“泰纳线支线”,意即由斯科沃罗季诺(中国边境附近的阿穆尔地区)分支出去,再到大庆连接中国境内的油管,并将优先输油至中国。[11]
而这时日本竟推迟当初承诺俄罗斯政府的投资管道资金,理由是日俄两国的南千岛群岛争端还没解决,日本希望凭借投资管道的资金做为筹码来获取领土谈判的主动权。但俄罗斯政府却强调南千岛群岛是有战略意义的俄国领土,将进行能源和矿产的开发,所以没办法还给日本。
当时的情况是俄国只能每年生产5,000万吨石油,而要充分供应这管道必须要有8,000万吨的输油量。[12] (意即东西伯利亚和俄国必须牺牲国内能源需求,以坚持对中国的契约。)[13]
2005年5月俄罗斯政府宣布直到2012年到太平洋沿岸的管道输送不会运行,日本将仍必须提供补贴,以获得该管道。
经过漫长的考察以及论证后,2009年2月17日,在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三次会晤后双方共同签署了关于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原油贸易、贷款等所有合作项目协议。根据协议,俄罗斯石油公司将通过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中国支线每年为中石油供应1,500万吨石油,期限20年。而作为交换,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为俄罗斯石油公司和Transneft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用于石油开采运输和石油管道的建设。
然而,项目还未完工,中国就先赔了一大笔。2009年底,Transneft宣布对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ESPO)征收关税,这项规定是俄罗斯单方面在当初的协议履行之后新增加的,明显违反了双边协议精神。
2011年4月20日,Transneft也加入了与中国石油谈判的行列。该公司发言人伊戈尔杰明声称:“我们可能在伦敦仲裁法院起诉中石油付款不足,但在此之前,双方会在5月份举行会谈。”更进一步表示,由于中方付款不足,Transneft每月损失金额略超过2,000万美元。这场纠纷很明显是因俄罗斯的单方面提价而引起,但是前期投入钜资修建管道的中国却只能被动接受。
2011年6月13日,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爱德华胡代纳托夫表示:“截至今日中俄双方所有输油协议均已达成。一切分歧都已消除。”[14]
现况
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ESPO)至2011年出口以来,享有很高的声誉。主要优点是较短的运送距离至太平洋周遭国家,交付仅需三至七日;相比来自中东原油交付需要需要数周。ESPO的第一阶段管道主要是以供给中国的大庆支线为主,其余通过铁路运往纳霍特卡外销。第一阶段管道由泰舍到斯科沃罗金诺总长为2,757公里,其年运油量为3,000万吨(223万桶)。接着俄罗斯兴建往太平洋端的第二阶段工程长2,100公里,预计每年有2,200吨供应给美、日、韩等太平洋周遭国家。[15]在第二阶段工程竣工后,ESPO管道的总长达到4,857公里,其潜在输油能力为8,000万吨,仍然需要兴建更多石油加压站以达到这个水准,管道将包括32个加压站,对于加压站的电力供给,一个35兆瓦的电站将在萨哈共和国建成,而该电站也可在苛刻的北极气温条件下独立运作。[16]
结论
对俄罗斯而言,在不伤害俄罗斯与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下达到了能源外交的功效,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ESPO)的兴建是正确的外交手段。[17]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