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俟洛(?—540年代),字受洛干,一作寿乐干,太平郡(今山西省晋中市)人,北魏、东魏、北齐官员。
万俟洛气势雄伟,有武艺,骑射过人,受到同乡的佩服。破六韩拔陵反叛时,随父亲万俟普归顺,除显武将军。归北魏后,随尔朱荣每有战功,累迁汾州刺史、骠骑将军。随北魏孝武帝入关,除尚书左仆射。天平中,随父归东魏,封建昌郡公,再迁领军将军。兴和初年逝世,追赠太师、大司马、太尉、录尚书,谥号武[1][2]。
当初,高欢因为万俟普位尊年老,对他特别礼遇,曾经亲自扶着万俟普上马,万俟洛脱去帽子叩首说:“愿意出死力以报答大恩。”邙山之战时,东魏各路军队都向北渡桥,只有万俟洛约束部下不动,对西魏人说:“万俟受洛干在此,能来的可以来!”西魏人害怕而散去,高欢将万俟洛的营地命名为回洛城[3]。
北齐建国后,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元年六月壬午(550年7月3日)诏令,已故领军万俟洛等人辅佐先帝,协助治理皇室基业,有的不幸早年去世,有的以身殉职,可以派遣使者到墓地进行祭奠,并安抚慰问他们的妻子儿女,安慰兼及活着或死去的人[4][5]。皇建元年十一月庚申(560年12月15日),齐孝昭帝高演诏令将万俟洛等七人合祭于高澄的宗庙之中[6][7]。
《北齐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子洛,字受洛干。豪壮有武艺,骑射过人,为乡闾所伏。拔陵反,随父归顺,除显武将军。随尔朱荣每有战功,累迁汾州刺史、骠骑将军。及起义信都,远送诚款,高祖嘉其父子俱至,甚优其礼。除抚军、兼灵州刺史。武帝入关,除左仆射。天平中,随父东归,封建昌郡公,再迁领军将军。与诸将围独孤如愿于金墉,及河阴之战,并有功。高祖以其父普尊老,特崇礼之,尝亲扶上马。洛免冠稽首曰:“愿出死力以报深恩。”及此役也,诸军北渡桥,洛以一军不动。谓西人曰:“万俟受洛干在此,能来可来也!”西人畏而去。高祖以雄壮,名其所营地为回洛城。洛慷慨有气节,勇锐冠时,当世推为名将。兴和初卒。
《北史·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洛,字受洛干,随孝武入关,除尚书左仆射。天平中,随父东归,封建昌郡公,再迁领军将军。初,神武以其父普尊老,特崇礼之,尝亲扶上马。洛免冠稽首,愿出万死力以报深恩。及河阴之战,诸军北度桥,洛以一军不动,谓西人曰:“万俟受洛干在此,能来可来也!”西人畏而去之。神武名其所营地为回洛。洛慷慨有气节,勇锐冠世。卒,赠太师、大司马、太尉、录尚书,谥曰武。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八》:初,欢以万俟普尊老,特礼之,尝亲扶上马。其子洛免冠稽首曰:“愿出死力以报深恩。”及邙山之战,诸军北度桥,洛独勒兵不动,谓魏人曰:“万俟受洛干在此,能来可来也.”魏人畏之而去,欢名其所营地为回洛。
《北齐书·卷四·帝纪第四》:诏故太傅孙腾、故太保尉景、故大司马娄昭、故司徒高昂、故尚书左仆射慕容绍宗、故领军万俟干、故定州刺史段荣、故御史中尉刘贵、故御史中尉窦泰、故殷州刺史刘丰、故济州刺史蔡俊等并左右先帝,经赞皇基,或不幸早徂,或殒身王事,可遣使者就墓致祭,并抚问妻子,慰逮存亡。
《北史·卷七·齐本纪中第七》:壬午,诏故太傅孙腾、故太保尉景、故大司马娄昭、故司徒高敖曹、故尚书左仆射慕容绍宗、故领军万俟干、故定州刺史段荣、故御史中尉刘贵、故御史中尉窦泰、故殷州刺史刘丰、故济州刺史蔡俊等,并左右先帝,经赞皇基,或不幸早殂,或陨身王事,可遣使者就墓致祭,并抚问妻子。
《北齐书·卷六·帝纪第六》:庚申,诏以故太师尉景、故太师窦泰、故太师太原王娄昭、故太宰章武王厍狄干、故太尉段荣、故太师万俟普、故司徒蔡俊、故太师高干、故司徒莫多娄贷文、故太保刘贵、故太保封祖裔、故广州刺史王怀十二人配飨太祖庙庭,故太师清河王岳、故太宰安德王韩轨、故太宰扶风王可朱浑道元、故太师高昂、故大司马刘丰、故太师万俟受洛干、故太尉慕容绍宗七人配飨世宗庙庭,故太尉河东王潘相乐、故司空薛脩义、故太傅破六韩常三人配飨显祖庙庭。
《北史·卷七·齐本纪中第七》:庚申,诏以故太师尉景、故太师窦泰、故太师太原王娄昭、故太宰章武王库狄干、故太尉段荣、故太师万俟普、故司徒蔡俊、故太师高干、故司徒莫多娄贷文、故太保刘贵、故太保封祖裔、故广州刺史王怀十二人配飨太祖庙庭;故太师清河王岳、故太宰安德王韩轨、故太宰扶风王可朱浑道元、故太师高昂、故大司马刘丰、故太师万俟受洛干、故太尉慕容绍宗十一人配飨世宗庙庭;故太尉河东王潘相乐、故司空薛修义、故太傅破六韩常三人配飨高祖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