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颖(1888年11月25日—1964年10月14日),字竹铭,别名君颖[注 1],男,广东高州人,中国农业科学家,中国现代水稻研究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2],同时,丁颖也是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先驱,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华南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3][4][5][6],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一、第二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生平
大清光绪十四年十月廿日(1888年11月25日),丁颖生于广东省高州府茂名县谢鸡乡(现高州市谢鸡镇)石塘村一户农家。丁颖在家中排行十二,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丁颖的父亲丁林泰认为穷人常因为没有文化而受欺辱,决心举债送丁颖上学,于是丁颖成为了家里的第一个读书人。丁颖先在村中私塾“童蒙书馆”接受启蒙教育,随后又到邻村去学八股文。1906年,丁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县城的新式学堂“高州中学”。入学后,丁颖接触到革命思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还加入了学生团体“新高学社”。1910年,丁颖从高州中学毕业,决定学习农业,改善农民困顿的生活。丁颖起初准备报考广东省农林试验场讲习班,但由于错过考期,丁颖改考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4][7][6]
1912年,丁颖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1912年9月,丁颖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日语。1914年6月,丁颖回国。1914年9月,丁颖又回到日本,考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今熊本大学)。1919年毕业前,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日本留学生为声援祖国而到街头游行请愿,受到日本军警镇压。丁颖对此感到十分气愤,不想再留在日本,加之当时家境窘困,丁颖便在1919年6月辍学回国工作,先后在高州中学、高州农校任教,后来改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此后,由于对官场贪污舞弊与科技落后局面的痛惜,丁颖感到不深造就难以实现救国的愿望,于1921年4月第三次赴日本留学,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攻读农艺,成为该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1924年,丁颖获得东京帝国大学农学士学位。此时丁颖已经36岁,决定回国。[4][7][6]
1924年8月,经知名学者黄枯桐介绍,丁颖进入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1924年11月,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后改名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丁颖遂任学院农艺系教授。1927年,在广东省茂名县公馆圩筹建全国首个稻作专业试验基地——南路稻作育种场。随后在他的建议下,中山大学农学院又陆续在广州市石牌、东莞县虎门沙角、梅县大沙河唇、惠阳县梁北墟、韶关市曲江县分别建立了石牌稻作试验总场、沙田稻作试验场、韩江稻作试验场、东江稻作试验场和北江稻作试验场。在此期间,丁颖积极从事水稻科研与教学工作,取得大量成果,共育成水稻品种110个。1934年,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中山一号”,1936年,用印度野生稻和广东栽培稻“早银占”选育出每穗能多达千多粒的人工杂交水稻品种,俗称“千粒穗”。[4][7][6]在他的推动下,广东成为当时中国南方的水稻育种中心。
抗日战争期间,国立中山大学西迁,1940年7月,中山大学从云南澄江迁到粤北韶关,丁颖临危受命,出任农学院院长,带领院师生迁到韶关附近的湖南宜章县粟源堡继续办学,在困难条件下想方设法邀请一批知名教授来学院任教,又先后创建了北江稻作试验分场和农林部西南作物品种繁殖场,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丁颖随中山大学迁回广州。解放前夕,中山大学校方酝酿再次迁校海南,丁颖为了维护教育事业和避免学校财产损失,加入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护校行列,反对迁校,并不顾安危出面保释为此而被捕的学生。[4][7]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丁颖是广州市各界人民欢迎解放军入城式筹委会委员。1950年,丁颖先后任广州市人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山大学临时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广东省农民代表、广东省人民代表等职。1951年,丁颖兼任广州市郊区土改工作委员会委员。1952年4月,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丁颖被国务院任命为新组建的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直至1964年卸任。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并在期间发言[8]。1955年,丁颖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1957年3月23日,丁颖经中共华南农学院党委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9月,丁颖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1958年,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大跃进”中,面对为追求“放卫星”的高产而来的政治压力,丁颖明确表示反对水稻高度密植,当时曾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忘记农民的肚皮是连着地皮啊”[9]。1961年,主编的水稻教材专著《中国水稻栽培学》出版。1964年5月,为了参加8月在北京举办的一个国际科学讨论会,75岁的丁颖亲自带队考察了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地。会议过后,丁颖病倒了,但稍作休养后,丁颖又到山东考察。其间,由于病情再度发作,丁颖被送回北京。1964年10月14日上午8时30分,丁颖因肝癌在北京逝世。[4][10][7]
成就
丁颖从事水稻科学研究、农业教育事业40余年,对中国稻作的起源与演变,稻作区域划分,水稻品种系统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中国稻作区域划分为地域分明、种性清楚的6个稻作带,发现温度是决定稻作分布的最主要生态指标,首次将野生稻抗御恶劣环境的种质转育到栽培稻中,育成了60多个水稻优良品种,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水稻为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品种提纯复壮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被周恩来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3][4][6]
纪念
- 1988年,在丁颖诞辰一百周年之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别举行了纪念大会和丁颖学术讨论会。
- 198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以丁颖名义设立“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以表彰广东省内优秀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 1990年10月10日,邮电部发行一套4枚的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其中第4枚面值30分的邮票图案采用丁颖肖像[11]。 丁颖成为中国第一个以发行邮票方式纪念的农业科学家。
- 华南农业大学于1988年在教学楼前立丁颖塑像,2007年,设立培养顶尖创新型人才的“丁颖班”,2009年,在校史馆三楼建立“丁颖纪念馆”。
- 其母校广东高州中学校园内建有丁颖的纪念雕像。其故乡高州市谢鸡镇石塘村建有丁颖小学,1998年5月,为纪念丁颖诞辰110周年,谢鸡镇在铺面村六位岭上兴建丁颖塑像、丁颖纪念馆,2015年,扩建为丁颖荔枝森林公园。其位于石塘村委会新山村、建于清代的故居,于2020年被列为第七批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