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lezhaev反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Prilezhaev反应,又称Prileschajew反应或Prilezhaev环氧化反应,为烯烃与过氧酸形成环氧化物的化学反应。[1]该反应由尼古拉·普里列扎耶夫(Nikolai Prilezhaev)于1909年首次报告,并因此得名。[2]该反应常用的过氧酸为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因其性质相对稳定,且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有较好的溶解度。[3]如下所示的反应实例中,mCBPA使反-2-丁烯环氧化,得到反-2,3-环氧丁烷:[4]

Prilezhaev反应 | |
---|---|
命名根据 | 尼古拉·普里列扎耶夫 |
反应类型 | 杂环合成反应 |
标识 | |
有机化学网站对应网页 | prilezhaev-reaction |
RSC序号 | RXNO:0000405 |
该反应有高度立体专一性,C=C双键的立体异构通常可以完全保真地在环氧化物中得以保持。所以反式烯烃仅会形成反式环氧化物(如上例所示),而顺式烯烃只会产生顺式环氧化物。这种立体专一性是协同反应机理的结果,具体如下所述。
反应机理

目前普遍承认的Prilezhaev反应机理为Paul Bartlett首先提出的“蝴蝶机理”。在该机理中,过氧酸在反应过渡态中形成分子内氢键。[5]尽管在两个方向上都存在前线轨道轨道相互作用,但过氧酸通常被视为亲电体,而烯烃则被视为亲核体。可以印证这一规律的是,C=C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越大,环氧化反应的速率通常越快。例如,随着烯烃上取代的甲基数量增加,环氧化反应的相对速率变化如下:乙烯(1,无甲基)<丙烯(24,一个甲基)<顺-2-丁烯(500,两个甲基)<2-甲基-2-丁烯(6500,三个甲基)<2,3-二甲基-2-丁烯(>6500,四个甲基)。甲基的超共轭效应增加了双键的电子密度,导致了环氧化反应的速率变化。
Prilezhaev反应属协同反应机理,具有同步(或近同步)的过渡态。[6]在“蝴蝶机理”的过渡态构型中,过氧酸所在平面将烯烃所在平面一分为二,过氧O-O键垂直于烯烃双键。这种构象使关键的前线轨道相互作用得以进行。其中主导性的相互作用为占据的πC=C轨道(HOMO)和未占的σ*O-O轨道(LUMO)间的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可解释反应中烯烃的亲核性与过氧酸的亲电性。反应的次要相互作用为垂直于过氧酸平面的孤对电子轨道nO(p)(HOMO)与未占据的π*C=C轨道(LUMO)之间的相互作用。[a][7]根据Anslyn & Dougherty (2006,第556页),环氧化反应的机理可以表示如下:[8]

Prilezhaev反应速率与溶剂的选择极度相关。[9]
参见
- 人名反应列表
- 环氧化合物
- 其它的C=C双键环氧化反应:Sharpless环氧化反应、Jacobsen环氧化反应、史氏环氧化反应
注解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