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鹡鸰
燕科鹡鸰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燕科鹡鸰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鹡鸰(台湾作东黄鹡鸰,学名:Motacilla tschutschensis)为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夏季分布于东北亚、西伯利亚及阿拉斯加沿海地区,冬季则在东南亚一带度冬,途经朝鲜半岛、中国东半部等地。东方黄鹡鸰原被视为西方黄鹡鸰的一部分,统称为黄鹡鸰,如今这个中文名称通常专指本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楚科奇半岛[2]。
东方黄鹡鸰于1789年由德国博物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在其修订和扩展的卡尔·林奈《自然系统》自然系统版中正式描述。它被归入鹡鸰属Motacilla,并创造了双名法名Motacilla tschutschensis。[3][4] 种加词tschutschensis取自模式产地——俄罗斯东部的楚科奇半岛。[5] 格梅林基于约翰·莱瑟姆于1783年和托马斯·彭南特于1785年描述的“楚科奇鹡鸰”进行描述。[6][7] 彭南特在描述中写道:“捕自楚科奇海岸,位于66度北纬的白令海峡”。这几乎可以肯定是1778年詹姆斯·库克进行的第三次太平洋航行中捕获的鸟。陪同库克的博物学家威廉·韦德·埃利斯绘制了标本的画像,并在标注中写道:“捕自66度纬度”。埃利斯的画作现收藏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8][9]
古北界中承认三种黄鹡鸰:东方黄鹡鸰、西方黄鹡鸰(Motacilla flava)及黄头鹡鸰(Motacilla citreola)。使用线粒体DNA序列进行的系统发生分析结果与使用核序列时获得的结果相冲突。核基因数据的拓扑结构更符合传统的表型分类学。[11][12] 西方与东方黄鹡鸰之间的核基因差异很小,一些鸟类学家选择不将其区分,将东方黄鹡鸰作为M. flava的亚种。[13]
黄鹡鸰体重约18.5克,翼长约78.8毫米,嘴峰长约15.9毫米,喙宽度约3.4毫米,喙厚度约3.4毫米,跗跖长约24.3毫米,尾长约66.5毫米。黄鹡鸰是候鸟,其栖息在开放的草原环境中,食性为肉食性,主要食物来源是陆生无脊椎动物。[15]
这是一种纤细的鸟类,体长15-16厘米,具有鹡鸰属特征的长尾巴,不断摇动。繁殖期的成年雄鸟背部呈橄榄色,腹部为黄色。在其他羽毛形态中,黄色可能被白色稀释。繁殖期雄鸟的头部颜色和图案随亚种不同而有所变化。
其叫声为高亢的jeet。[16]
该物种主要繁殖于古北界东部,在北美洲的阿拉斯加也有分布。种群会迁徙至南亚及澳洲。迁徙期间,在冬季栖地附近会出现迷鸟。例如,在密克罗尼西亚的帕劳,这种鸟类的迁徙群——似乎是来自白令海的黄鹡鸰,并包括许多成年雄鸟——经常被看到,而在北部的马里亚纳群岛,则偶尔会遇见迷鸟,通常为雌鸟或未成熟个体。[16][17]
这种食虫性鸟类栖息于接近水源的开阔地区,如湿草地。它们在草丛中筑巢,每窝产下4至8颗带斑点的蛋。
东方黄鹡鸰的刺胞动物寄生虫Apororhynchus paulonucleatus曾在其大肠和泄殖腔中被发现。[1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