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大用(1691年—1759年),字万宜,清朝将领,武探花及第,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安徽怀宁人。依泽马氏第29世(邦字辈)。
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科殿试一甲第三名武进士,探花及第。
猿臂虎口,磊落有大志,每言“男儿当横行海内,取青紫如拾芥,谁能寻章摘句作老博士耶?”遂废书,娴韬略。
居官严肃慎重。在甘肃花马池驻防时期,正逢饥馑灾年,军民争粮矛盾尖锐,他整顿营伍,屯垦自养,让利于民,“民赖以安”。
于驻守湖南沅州时期,曾单骑入峒寨,调解汉苗纠纷,维护了民族团结。
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台湾镇总兵。在镇守台湾时,帮助原住民发展生产,乾隆十九年(1754年)风灾,亲涉鹿耳门,拯救四千余人,又施药扑灭瘟疫救人无数,民众感恩戴义。
有关其在台湾的事迹记载于《 重修台湾省通志》与“国家图书馆”编纂的《台湾记忆》中。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转任广东潮州镇总兵,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癸酉因功接任福建水师提督。任台湾镇、潮州镇总兵与福建水师提督期间,当时粤闽海氛不靖,自马大用抵辕后,奋力清剿海寇,遂臻平定,滨海贼渠畏服,时人讴歌,谓之为东南半壁福星。
乾隆年间,北方黄河决口,百姓流离失所,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拨出钜款救灾,并开仓放粮赈济,有人向乾隆皇帝献策以拍卖官爵来补充亏空,并提出高价卖出四名“翰林官街”,每名批价十万两。旨谕一下,很多富翁都想买个大官衔来光耀门庭,潮州揭阳县京岗乡孙奋扬眼看叔父家资巨万,便为他买下“翰林官衔”成为第一个买下此显赫官衔者。
此事大受翰林院众翰林的反对,特联名上表提出谏议说:“翰林乃是博学之士,从来是考选天下最有学问的人充任。如果学问可用金钱代替,那么今后还有谁去重视学问呢?国家尚文之风岂不长此衰败么?”乾隆帝看了谏书后立即命探花郎马大用前往京岗乡追回旨谕和“官诰”。
湖广总督郑大进在京闻知此讯,很是着急:“若是亲家领到手的‘官诰’同样被吊回,那就太没脸色了!”他急忙差一心腹校尉,日夜兼程,火速到京岗孙亲翁家报信,叫他连夜赶建“圣旨亭”。当马大用千里迢迢来到京岗乡时,孙家早已把敕封的“圣旨”高挂在宅基的牌亭上了。有道是君无戏盲,哪能出尔反尔把圣旨收回?马大用也想卖个人情给孙、郑两家,便空手回京缴旨。
事已至此,乾隆皇帝只好将差就错,宣召孙琼斌上京供职。孙琼斌得旨,很是欢喜,即刻收拾上京。到得京都,受封为“翰林院待诏”之职。可当他踏进翰林院时,受到众翰林一番奚落。有个翰林阴著脸孔问他:“我们翰林院是量才任职,不知你用钱买来的‘翰林’能干什么差使?”另一个接着说:“我们院内正缺一名剃头匠,就由他充任吧!”
孙琼斌是个豪爽人,怎受得这气,随口回敬道:“怪啊!难道我走错了门,竟走进剃头院来了!”说罢,转身就走。回到官邸,越想越恼。他原以为捐来高官,也就得到荣耀,谁知却平白招来一场没趣!即时收拾了行李,便离京回乡。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很是生气,把众翰林臭骂了一顿。从此,任由乾隆怎么宣召,孙琼斌总辞谢圣恩,不愿入朝。后来,乾隆皇帝念著孙琼斌捐给朝廷那么多钱,却没得到什么好处。便特意御笔亲题了一个“福”字,命百岁老翰林刘起振为使,前往京岗赐赠给孙翰林。 刘起振来到京岗,宣读了圣旨,颁赐了“福”字,再又亲自挥笔题下“兰台紫诰”四字,命工匠镌彩于孙府大门上,以给孙家增添光彩。 一直到今日,乾隆皇帝当年颁赐的“福”字仍悬挂在广东省揭阳市京冈街道翰林府内的拜亭之上。
这个举国独一无二的买翰林的故事,也就成为流传民间的逸事。
故居至今尚存,为安庆探花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