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辉(1931年8月18日—2020年10月13日),台湾高雄市人,内科医生,历任台大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台北市仁爱医院院长、台北市政府卫生局局长等职,因推广内视镜技术等贡献获第廿八届医疗奉献奖

Quick Facts 陈宝辉, 出生 ...
陈宝辉
出生(1931-08-18)1931年8月18日
日治台湾高雄市
逝世2020年10月13日(2020岁—10—13)(89岁)
母校高雄中学国立台湾大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
职业内科医师
荣誉医疗奉献奖(2018年)、褒扬令(2020年)
网站故台北市卫生局长陈宝辉先生生平事略
Close

生平

早年

陈宝辉生于1931年8月18日[1],出生地为高雄市[2][3],与高雄陈家为亲戚[4],住西子湾[2]

陈宝辉为高雄中学毕业[4],1950年考取台湾大学医学院[2]。1958年,至金门作军医时,正逢八二三炮战,便为阵亡士兵验尸[2]。退伍后,至台大医院内科行医,从住院医师、总医师到主治医师[2][3]

陈宝辉娶陈印娥为妻[3],包含长子陈宜民的四位儿子都从医[5]

仁爱医院

1963年,在台大医院内科主任蔡锡琴建议下,陈宝辉转入仁爱医院[6]。仁爱医院自创始即延揽台大医院医师,有多任院长升任北市卫生局长的记录,使得该院较妇幼、中兴等老医院,有较佳的发展条件,尤其消化道医学[6]。柯贤忠出任仁爱医院院长后,特别拉拔学弟陈宝辉,希望借由陈宝辉内科专长配合,使仁爱医院能达到“内外兼修”[4]。当时仁爱医院附近以低收入户居多,加上健保未推行,陈宝辉便只对穷苦病人五十元挂号费,有时甚至倒贴[2]

日本发展出较适合人体的软式纤维内视镜后,陈宝辉就听从宋瑞楼建议,1968年自费去日本进修此技术,两年后自引进纤维内视镜回台湾[3]。陈宝辉也取得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博士[2][4]

陈宝辉将内视镜推应用于诊断食道、胃、十二指肠疾病等,之后专攻胃内视镜以早期诊断胃癌[2][3]。1971年,仁爱医院完成台湾第一例经导管动脉栓塞疗法和内视镜胰胆管摄影[6]。1979年,仁爱医院完成全台湾第一例肝癌肝动脉导管栓术[7]。陈宝辉也乐于对其他医院医师传授所学,使仁爱医院在市立医院中深获好评[3]。像是林奏延璩大成、陈润秋等,都跟陈宝辉学过胃镜技术[2]

陈宝辉在上下班时,会在车上看书[8]。虽他在学术领域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也会带孙子去行天宫收惊,并认为宇宙间有些事情是无法用科学解释[9]。上任院长后,他于1987年8月在仁爱医院顶楼兴建祭祀院公、院婆的小庙,以让病患祈求[10]

在院长期间,陈宝辉推行院内礼貌运动,由专业性礼仪顾问传授园方服务人员该有的礼貌态度,成为台湾公立医院第一次突破性的作法[11]。陈宝辉也用人唯才,提拔能力不错的医生上位,而获底下好评[4]

北市卫生局

1993年,市长黄大洲被市议员要求若卫生局长一直空缺就冻结预算,于是便打电话拜托陈宝辉作卫生局长[2]。1993年5月14日,陈宝辉出任卫生局长,仁爱医院院长由副院长余光裕升任[12]。陈宝辉任内,整合各市立医院资源,对艾滋病防治、妇幼卫生保健、毒品防治特别着力[3]。1996年9月24日,陈宝辉从局长退休时,获市长陈水扁致赠金盘、金戒指,感念任内为万芳医院公办民营、与三岁以下幼儿医疗补助等贡献[13]

晚年

陈宝辉局长退休后回到高雄,担任阮综合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并成立肝病治疗中心,率领医疗团队前往澎湖偏远地区作义诊[3]。因妻子依然住台北,陈宝辉就每周搭飞机或台湾高铁南北奔走[2]。2014年,陈宝辉退休回到台北疗养大肠癌[3]

2018年10月12日,第二十八届医疗奉献奖名单公布陈宝辉因胃纤维内视镜技术等贡献,获颁特殊贡献奖[7]。2020年10月13日,被誉为“台湾内视镜之父”的陈宝辉辞世[3][14]。10月30日,总统蔡英文褒扬令[15]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