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氨酸,学名L-(-)-环丁胺-2-羧酸(英语:L-(-)-Azetidine-2-carboxylic acid),缩写为AzeAzc,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为脯氨酸的同系物。在结构上,铃兰氨酸为一个含氮四元环吖丁啶连接一个羧基取代基得到,其与脯氨酸的区别在于前者为四元环,后者为五元环[2]。铃兰氨酸具有作为脯氨酸类似物的能力,可以代替脯氨酸整合到蛋白质中。

Quick Facts 铃兰氨酸[1], 识别 ...
铃兰氨酸[1]
Thumb
IUPAC名
Azetidine-2-carboxylic acid
别名 L-(-)-环丁胺-2-羧酸
氮杂环丁烷-2-羧酸
吖丁啶-2-羧酸
识别
CAS号 2133-34-8  ☒N
PubChem 16486(L-)
ChemSpider 15628
SMILES
 
  • O=C(O)[C@H]1NCC1
InChI
 
  • 1/C4H7NO2/c6-4(7)3-1-2-5-3/h3,5H,1-2H2,(H,6,7)/t3-/m0/s1
InChIKey IADUEWIQBXOCDZ-VKHMYHEABQ
ChEBI 6198
KEGG C08267
IUPHAR配体 4686
性质
化学式 C4H7NO2
摩尔质量 101.104 g/mol g·mol⁻¹
外观 晶体颗粒
密度 1.275 g/cm3
熔点 215 °C(488 K)
沸点 242 °C(515 K)
溶解性 5.0 g/100 ml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Close

合成

铃兰氨酸可由γ-羟基丁酸通过α-溴化反应少量获得的。溴化反应得到的γ-氨基-α-溴丁酸中间体中除去溴化氢,再用氢氧化钡溶液处理进行环合即可得到。光学活性的铃兰氨酸是通过将α,γ-二氨基丁酸二盐酸盐与亚硝酸和盐酸混合物反应生成γ-氨基-α-氯丁酸,然后消去氯化氢,再用氢氧化钡处理进行环化而获得[3]

分布

铃兰氨酸于1955年发现,其存在于一些特定植物的根茎和新鲜叶片中,已知其存在于铃兰黄精属天门冬科植物中。

Thumb
铃兰

在一些豆科植物中也发现了铃兰氨酸。在一些食用、园艺和糖用甜菜中也发现了少量铃兰氨酸[4]

毒性

研究表明,当铃兰氨酸被错误地代替脯氨酸整合到蛋白质中时,铃兰氨酸会阻碍竞争植物的生长并毒害捕食者。其他研究表明,铃兰氨酸会导致鸭、仓鼠、老鼠和兔子等各种动物出现各种毒性和致畸性疾病[2]

铃兰氨酸错误整合到人体蛋白质中会改变胶原蛋白、角蛋白、血红蛋白蛋白质折叠[5]。然而,由于缺乏详细的毒理学数据,以及需要更多关于铃兰氨酸对特定蛋白质的破坏性影响的直接证据,因此目前无法确定其对人体的毒性[2]。对人类脯氨酰-转运核糖核酸合成酶和丙氨酰-tRNA合成酶的分子研究表明,铃兰氨酸以脯氨酸的形式整合到蛋白质中,并在体内产生毒性[6]。由于其对丙氨酸和脯氨酸的双重模仿作用,即使铃兰氨酸似乎适合两种tRNA合成酶的活性位点,它也会被丙氨酰-tRNA合成酶的转移后编译系统拒绝[6]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