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迷失东京》(英语:Lost in Translation)是一部于2003年上映的爱情喜剧剧情片[a]。电影由索菲亚·科波拉执导和编剧。比尔·莫瑞饰演过气美国影星鲍勃·哈里斯,处于中年危机的他去东京推销三得利威士忌。他在当地遇到另外一名身在异乡的美国人夏洛特,这名年轻女性(耶鲁大学应届大学毕业生)由斯嘉丽·约翰逊饰演。乔瓦尼·瑞比西和安娜·法瑞丝也有参与出演。这部电影探讨了在日本文化错置的背景下感到格格不入和与世隔绝的主题。影评人和学者在进一步的分析中主要集中在电影不顾主流叙事常规和它对爱情不同寻常的描绘。
科波拉在东京度过一段时间并对这座城市产生浓厚兴趣后开始创作电影。她在东京柏悦酒店停留宣传自己首部长片《处女之死》时,关于两个角色在该酒店经历一段“浪漫忧郁”的故事开始萌芽[4]。科波拉一开始就设想莫瑞来饰演鲍勃·哈里斯这个角色,并尝试吸收他长达一年,坚持不懈地给他发手机短信和手写信件。莫瑞最终答应饰演角色,但未签署合约,科波拉为此花了电影400万美元预算的四分之一,却不知道他是否去东京参与拍摄。当莫瑞终于出现,科波拉称感到无比解脱。
主体拍摄于2002年9月29日开始,共进行了27天。科波拉在拍摄时以少量工作人员和精简的器械让进度保持灵活。由于剧本很短,所以科波拉经常在拍摄时使用大量即兴演出。电影的摄影指导兰斯·阿考德尽可能更多地使用现成光源,并取景了许多日本公司和公众地方。经过10周的剪辑后,科波拉将美国和加拿大的发行权卖给焦点影业,该公司利用院线上映前产生的正面口碑来宣传电影。
这部电影于2003年8月29日在特柳赖德电影节举行首映,被视为得以名利双收。影评人赞赏莫瑞和约翰逊的演技,以及科波拉的执导和剧本,但少数人批评电影对日本的描绘。《迷失东京》在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赢得最佳原创剧本,并入围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科波拉)和最佳男主角(莫瑞)。它还在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各赢得3座奖项。
过气美国影星鲍勃·哈里斯(Bob Harris)为了利润丰厚的三得利威士忌广告而来到日本东京。他住在高档东京柏悦酒店。25年的婚姻关系产生缝隙和中年危机让他饱受折磨。另一名住在酒店的美国女子夏洛特(Charlotte)是年轻的耶鲁大学毕业生,她随同丈夫约翰(John)到日本进行明星摄影的工作。夏洛特同样因质疑最近的婚姻状况和前路茫茫而感到迷失。两人都尽量克服东京的时差和文化冲击所带来的额外感受,在酒店附近闲逛度日。
一名空虚的好莱坞女演员凯莉(Kelly)在东京柏悦酒店宣传动作片,她过去在约翰为她摄影时对他表达源源不绝的热情,她十分厌恶约翰的妻子夏洛特。鲍勃和夏洛特常常在酒店里遇到,后来在旅馆酒吧中结识。几次相遇后,夏洛特趁约翰到外地工作时邀请鲍勃到城市去见一些当地朋友。两人在东京度过有趣的夜晚,而他们也体验了当地的夜生活。接下来的日子,鲍勃和夏洛特一起度过更多时光,两人的友谊也逐渐稳固。一晚,两人无法入眠,于是开始交心,谈论夏洛特对未来的不确定和两人各自的婚姻生活。
鲍勃在酒店的倒数第二晚是与旅馆酒吧的驻唱歌手度过。夏洛特在隔天早上听到鲍勃房间有女人在唱歌,导致鲍勃和夏洛特在共进午餐时的气氛十分紧张。两人在傍晚再次相遇,而鲍勃表示他将会在次日离开。鲍勃和夏洛特和好,并表示会想念彼此,在旅馆酒吧做最后告别。隔天早上,鲍勃离开酒店时,他和夏洛特都做了真诚但又不够好的告别。鲍勃乘计程车去机场时,在拥挤的街道上看到了夏洛特,立刻下车走到她身边。他接着拥抱夏洛特,并在她耳边说了一段悄悄话。两人亲吻道别。
电影的编剧兼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称《迷失东京》是关于“事物遭到切断并寻找连结时刻”的故事[8],这一点获得影评人和学者认可。从文化意义上来讲,鲍勃和夏洛特前往异乡日本所感到的时差和文化冲击让他们彷徨无依。鲍勃与日本商业总监交流时无法理解,而被弄得一头雾水,最后意识到他沟通的意义就像口译员说的“无法翻译”[9][c]。另外,由于时区的变化,两人都无法入眠,所以选择在深夜到旅馆酒吧去摆脱清醒。这些感受是他们与周围的环境产生疏离感,而他们还使生活中感到格格不入和疏离的更深层次的经历加剧[11]。鲍勃和夏洛特都陷入婚姻困境,并面对相同的自我认定危机。夏洛特对生活感到茫然,也不确定自己在世界所身处的角色位置;而鲍勃老是想起自己是过气影星的状态,并觉得自己已经从被定义的身份中脱离出来[12]。
角色在接触东京的城市环境时深化了他们的感受,例如鲍勃从机场坐车到酒店看到广告上的自己时感到格格不入,而五颜六色的都市风景处于狂乱的环境状态时使他感到不知所措[13][d]。夏洛特漫步东京尝试寻找自身意义时觉得漂泊无依[14],而她从酒店房间窗户望向城市时感到与世隔绝[15]。东京柏悦酒店有不与外界往来的特质,这让角色与城市隔绝,也是鲍勃选择逃灾避难的地方[16]。这些格格不入的感觉让鲍勃和夏洛特产生共同点,从而建立两人的连结[11]。当夏洛特邀请鲍勃体验东京的夜生活时,她拉近了他和城市的距离[11],而两人在弹指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在两人相处的短时间里,他们意识到自己并非独自追求生活中更具深层次的东西[17]。科波拉在谈到他们相遇的短暂性时表示:“对每个人来说,你总会在某些时刻跟你从未预计过的人度过美好时光。然后,你得回到现实生活,但这段(记忆)会刻骨铭心。这就是让它变得如此美好和令人愉快的原因。”[18]
学者杰夫·金(Geoff King)为电影写了一本书,表示中心人物的经历是让学者对《迷失东京》作出多种诠释的原因之一[19]。托德·麦高恩(Todd McGowan)以雅各·拉冈的精神分析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认为电影鼓励要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包含“缺席”[20]。他称科波拉将日本描绘成“过度溢于言表的城市”,并提供满意的空头支票[21]。在他看来,鲍勃和夏洛特都意识到他们无法在东京景点中找到意义,因此他们在自身的空虚感中找到联系[21]。露西·博尔顿(Lucy Bolton)以女权的解读方法表示《迷失东京》通过强调年轻女性的问题来唤起女权哲学家路思·伊瑞葛来的思想。她表示电影提供了夏洛特女性主体性的复杂形象,以及角色以乐观的表现手法来追求自我表现[22]。
《迷失东京》的叙事结构方面遭到大体上地研究,而影评人指出与好莱坞主流电影相比它几乎没有情节事件。故事事件主要集中在鲍勃和夏洛特的情感发展上[23],只有很少的“外部”障碍影响着主角[24]。金表示“需要花费多点时间才能唤起主角的感触、感受和体会”[25],这代表了“(电影元素)阶层式结构中的转变”使角色体验优先于剧情[26]。文学批评家史蒂夫·维恩伯格(Steve Vineberg)表示“故事之间的关联的确存在,只是它们并非典型的因果联系。它们是由上一片段结束时聚集的情绪注入下一片段所形成”[27]。金坚持认为尽管剧情的确根据基本的线性因果关系进行[23],但“如果有许多片段的质量经常看起来十分显眼,这部分很可能取决于单组镜头的节奏通常(被处理得)十分从容,并致力于营造和发展情绪与氛围”[25]。科波拉表示她希望这个故事主要强调亲密时刻的品质,并不想为角色强加像“让他们分开的战争”那种华而不实的叙事手法[28][e]。
电影的开场镜头也是影评人和学者讨论的重点。镜头全长36秒,内容是夏洛特的背面,她躺在床上并身穿粉色透明内裤。这是参考自约翰·凯瑟的照相写实主义画作[33],并时常被影评人拿1963年电影《蔑视》中碧姬·芭铎的最初登场来作比较[g]。尽管有人称它是鲍勃和夏洛特之间爱情的预兆[h],但电影历史学家温蒂·哈斯勒姆(Wendy Haslem)表示“科波拉此次开场镜头的意图似乎在对抗禁忌,并打破在传统意义上烧钱的电影中可能被认为是‘昂贵镜头’的期望”[11]。相应地,学者玛丽亚·圣菲利波(Maria San Filippo)坚称“(科波拉)似乎没有因为美的缘故而表态对美超越一切的认可”[34]。金指出该图片在美感和色情的品质中包含了“微妙”和“明显”的感染力,这意味着《迷失东京》介乎于主流和独立电影之间[35]。电影学者托德·肯尼迪(Todd Kennedy)以女权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指出的男性凝视的概念来诠释它,并表示该镜头“时间长到开始尴尬起来,而迫使观众开始意识到(且甚至有可能质疑)他们正参与着注视”[36]。
《迷失东京》还以无视主流爱情电影的惯例而闻名。哈斯勒姆写道这部爱情喜剧片让观众确信这对情侣有戏,但科波拉无视他们的期望,拒绝让主角团聚[11]。她指出夏洛特和鲍勃没有透过性交来促进关系,为难以分辨两人是比较偏向浪漫还是偏向柏拉图式的因素之一。哈斯勒姆在写到结尾几幕中两人做最后告别时表示“在主流电影传统上,亲吻……是透过深化爱情理论来表明决心。但在这部当代反浪漫的爱情片的新浪潮中,这个吻的意义则变得含糊不清”[11]。学者尼古拉斯·Y·B·王(Nicholas Y.B. Wong)主张电影“角色之间(缺乏)让人心软的联系和戏剧性的(重)聚”呈现出爱的后现代形象,并写道《迷失东京》是“有关无爱、风流韵事的主导地位和暧昧关系的复杂性。角色在坠入爱河和消磨殆尽的爱之间摇摆不定。他们即不向某人许下承诺,也没有情感上的连结”[13]。科波拉表示鲍勃和夏洛特的关系“本来应该比较浪漫,但有点擦边球……有点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感觉)……对我来说,他们之间完全没有性——天真又浪漫,且带点友情”[37]。
科波拉在桃李年华辍学后[38],她经常去东京尝试各种有关时装和摄影的工作[39]。由于她对职业生涯感到迷茫,所以称那段时期“极其困难”[38],因此她常在东京闲逛来思索未来[30]。她开始对这座城市情有独钟,并注意到外国人在陌生环境尽量克服时差的感觉带出了超脱尘世的特性[40]。多年后,她安定于电影制作,并返回东京,住在东京柏悦酒店内宣传自己的首部长片《处女之死》[18][i]。
科波拉从该试映会回家后开始创作《迷失东京》[8]。受自己在东京的经历影响,她决定在这里写一部剧本[18][j],而两个角色在东京柏悦酒店经历一段“浪漫忧郁”的故事开始萌芽[4]。科波拉长期以来都被这座城市霓虹灯招牌所深深吸引,并设想东京在这部电影中要呈现出“如梦似幻的感觉”[39]。因此,她征召朋友布赖恩·赖泽尔(最终成为电影的音乐制作人)来创作梦幻流行的选辑混音,好让她在创作剧本时听来营造出这种心境[42]。
科波拉最初并没有以传统脚本形式来创作剧本,理由是很难详细安排出完整剧情[4]。取而代之的是,她选择写“小段落”,主要根据她在东京生活时的不同印象和经历,并之后将其改编成剧本[4]。科波拉收录的首批影像中包括朋友林文浩在卡拉OK演唱性手枪的《天佑女皇》,她在东京工作时也见过他演出此曲[30]。她在哥哥罗曼·科波拉的帮助下创作前20页后就返回东京追求进一步的灵感[8],并在当地录下所有可以有助于进一步创作的东西[37]。
科波拉从一开始就希望莫瑞来饰演鲍勃这个角色,她想要他展示“更多脆弱的一面”[37],并感觉他穿和服应该蛮有趣[18]。她称自己对莫瑞构造的内心蓝图是故事重要的灵感来源[6]。创作夏洛特这个角色时,科波拉大量取材自身正值桃李年华时迷失方向的感觉,并表示她和前夫斯派克·琼斯紧张的婚姻关系启发了夏洛特和约翰的关系[43]。她还取材了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法兰妮与卓依》中的角色法兰妮,觉得“预科生女生神经失常的想法”十分有吸引力[38]。
当科波拉在发展鲍勃和夏洛特的感情线时,她觉得将生活在不同世界却有相同的内部危机的角色放在一起十分有必要[44]。她表示两人的关系是参考自《布赖恩·赖泽尔》中的亨弗莱·鲍嘉和劳伦·白考尔[8]。科波拉声称几乎没有重改剧本[17],并花了6个月完成[8]。全本总共75页,比一般剧本要短得多[45][k]。尽管她有点担心剧本是否会太短,以及混合她个人经历是否会太“放纵”,但还是决心着手制作这部电影[38]。
科波拉坚称如果没有莫瑞,她就不会制作《迷失东京》[33]。由于这名演员有800个电话供有兴趣让他出演角色的客户,而素有难以联系的隐士之称[47]。科波拉坚持不懈地请求他出演角色,并花了几个月给他发送电话短信和写信[44],更在自己的专业网中寻找可以帮她联系的人[32]。她请来编剧,也是莫瑞的老朋友米奇·格雷泽去接纳剧本的早期版本且试图说服他[43]。格雷泽对这则故事感到印象深刻,并表示为此经常打给莫瑞,告诉他“你需要读读它”[47],但没得到任何回复[43]。经过一年的坑蒙拐骗,莫瑞终于同意与科波拉在餐厅讨论电影[43]。他最终接受出演角色,并说:“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想让我成为那个人。我觉得始终不能辜负她。”[32]
尽管得到莫瑞同意,但由于没有签正式的合约,所以科波拉只好将他的话当真[8]。她称这“十分烧脑筋”,并想知道莫瑞是否会到东京出席拍摄[8]。她曾和与该演员合作过的导演韦斯·安德森讨论起这件事,安德森安慰她说:“如果他说他会出演,就一定会露面。”[8]对于莫瑞的对手演员,科波拉喜欢约翰逊在《曼妮姐妹》的表现,并记得她是个“声音沙哑的可爱小女孩”[18]。她接着邀请约翰逊去餐厅讨论角色[31]。导演最初担心舞象之年的约翰逊可能因太年轻而无法适任处于桃李年华的角色,但最后认为她呈现出来的样子十分成熟,能有信服力地出演角色[48]。科波拉在没有的试镜的情况下为约翰逊提供出演机会,而她也欣然接受[31]。
科波拉觉得要自己投资作品,因为她想持有最终剪辑权,并害怕与北美工作室协商发行权会威胁到她对电影的影响程度[8]。考虑到剧本十分短和莫瑞很少正式参与的情况下,没有工作室愿意提供资助[49]。她和经纪人因而选择将外国发行权卖给各种各样的公司来凑齐400万美元的制作预算[8]。她首先与日本的东北新社达成协议,接着是法国和意大利的发行商,最后剩下的国外市场是与焦点影业的国际分部达成协议[49]。科波拉在前期制作的预算上就花了100万美元,但还是不知道莫瑞是否会在东京露面[8],所以深知他的出席将会为制作带来沉重打击。当他在拍摄前一日终于出现时,她顿时觉得无比轻松[50]。
主体拍摄始于2002年9月29日[51],并维持27天[18]。由于时间紧迫,预算也只有仅有的400万美元,所以每周得有6天要拍摄,并以“跑轰”的形式来进行摄影,而科波拉追求带着少量工作人员和精简器材移动[37]。她只进行很少的排练,并维持灵活的计划表,但有时她会取消拍摄计划转而拍摄一些她在现场发现觉得更适合故事情节的东西[10][l]。由于剧本十分零落,拍摄过程中往往会漏掉一些细节,因此科波拉允许有大量的即兴对白,尤其是莫瑞[17]。其中一个例子是鲍勃在拍摄三得利威士忌一幕,科波拉鼓励莫瑞自发对摄影师做出回应,接着她向饰演摄影师的男人耳语要重复莫瑞在未排练对白中所提到的名字,例如“罗杰·摩尔”[17][6][m]。
虽然主要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科波拉邀请来东京的美国人,但大多工作人员是在本地被雇用[10]。这因此为制作带来困难,因为日本的工作人员无法用英语与科波拉沟通,所以双方都依靠会双语的副导演和领班的翻译[37]。制作常常被翻译过程和偶尔遭到文化误解耽搁,例如科波拉称在拍摄完餐厅一幕时比预期晚了10至15分钟,她表示在美国这十分正常[18],但却让餐厅老板感到不尊重,他之后断了工作人员的灯,而电影的日本场地管理只能无可奈何地全盘接受[8]。尽管如此,科波拉表示她尝试适应日本的拍摄风格,不想强制实行工作人员不习惯的形式[37]。
科波拉与摄影指导兰斯·阿考德紧密合作来让电影形象化。她向他和其他主要的工作人员展示一本她创作的相片集,当中呈现了她想在电影中表达的视觉风格[17]。为了引起鲍勃的孤独感,科波拉和阿考德在酒店使用固定镜头,并避免明显的相机移动[52]。他们还就视频拍摄进行许多讨论,最后决定电影还是更适合故事中带有的浪漫底色[37]。科波拉表示“电影给人感觉有点距离,但对我来说更像回忆,而视频则更加现在式”[37]。阿考德认为新底片会减少过度照明的需求,因此最终在拍夜景时使用柯达Vision 500T 5263的35毫米底片,而日景则使用柯达Vision 320T 5277底片[53]。电影大部分用Aaton 35-III拍摄,而在狭窄的地方则用较小的Moviecam Compact[53]。
对于高速胶片,阿考德尽可能多地选择使用现成光源[54],只在有需要时才用人工照明作补充[53]。他据称在晚景时“从未真正”地操纵灯光,而是依靠东京城市街道的自然光[53]。对于东京柏悦酒店的室内镜头,他大多依靠酒店的实际光源,焦比全开拍摄,并大量遮挡灯光来清除酒店窗户的反射[55]。阿考德表示他听到一些日本电工反对灯光设计,他们不适应依靠太多现成光源,并担心曝光不足[56]。阿考德保证底片能应付较低的照明度,最终拍摄大部分电影只有两站曝光不足[54]。
许多地点在拍摄时都是日本的商业和公共场所,包括东京柏悦酒店的纽约酒吧和东京的涩谷路口。电影在公路和隧道的拍摄都没有获得许可[33],并用城市的旁观者作为群众演员[37],科波拉因此称拍摄有“纪录片风味”[18],并由于当时十分担心会被警察喝止,所以她只带了极少的工作人员[37]。由于会影响顾客,制作团队只能于凌晨1点或2点在酒店的公众地方进行拍摄[57]。在电影最后一组鲍勃和夏洛特作最后告别的镜头中,由于科波拉表示不满意原来在剧本中写的对白,所以让莫瑞即兴在约翰逊耳边讲悄悄话[17]。然而这太过安静以至于无法理解,科波拉原本想为这幕后期配音,但最后决定它还是“保持两者之间”比较好[17]。制作结束后,科波拉在纽约监督莎拉·弗拉克长达10周的剪辑工作[29]。
电影的原声带于2003年9月9日由皇帝诺顿唱片发行[58]。它包含15首曲目,大多是有着独立和另类摇滚元素的瞪鞋摇滚和梦幻流行类型。原声带由布赖恩·赖泽尔指导,并囊括死于维嘉斯、凤凰乐团、Squarepusher、席巴斯汀·达利亚和开心结局乐团等音乐家的歌曲。耶稣和玛莉之钥合唱团的歌曲《就像蜂蜜》、我的血色情人节的《有时》和后者主唱凯文·谢尔斯创作的4首原创歌曲也包含在《迷失东京》的原声带[59]。其他曲目分别是赖泽尔和小罗杰·约瑟夫·曼宁创作的两首,以及空气乐团创作的一首[59]。没有囊括在原声带的歌曲包括在卡拉OK演唱埃尔维斯·科斯特洛《为何和平、爱和领悟都如此有趣》的翻唱版本和伪装者合唱团的《口袋里的硬币》。莫瑞演唱罗西音乐的《比这更多》作为原声带的附加曲目[n]。
科波拉在创作剧本时告诉赖泽尔她希望电影中的音乐能表达“略带悲伤”和“忧郁”的特质,以及赖泽尔所理解能定义中心人物的那种“奇怪、漂浮、有着时差综合症的怪异感”[42]。科波拉表示希望原声带“不要太像配乐”,而更像是赖泽尔为协助她电影创作而制作的梦幻流行混音[18]。虽然谢尔斯自1991年《无爱》后变很少发行歌曲[60],但在赖泽尔的提议下,他和科波拉招募谢尔斯为电影创作原创歌曲[61]。赖泽尔相信谢尔斯“能捕捉到我们想要的那种嗡嗡声、摇摆、美丽的感觉”[42]。他接着参加谢尔斯在伦敦为期两个月[62]的过夜录音会议,而他们在创作电影歌曲时使用剧本和毛片来作为灵感[42]。谢尔斯谈到他在词曲创作时感到的挑战,并表示:“我几乎没有意识过音乐的语言从本质上并非只让你耳朵听……最后(我发现)只是电影的物质运动就是道美味佳肴。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如此精细。”[59]
金表示音乐通常在建立电影的心境和气氛担任重要角色,并写道它实质上“唤起了时差那种恍恍惚惚、麻醉、半独立的印象”,以及格格不入和与世隔绝那种比较大的感受,因此它“可能是让电影被广泛认为是‘情绪作品’的最大贡献者”[63]。他指出死于维嘉斯的《女孩》(Girls)出现在早期鲍勃从机场开车到酒店的一幕“所扮演的角色等同于占主要地位的视觉效果……创造出一种飘逸、空灵且有些梦幻的特质,并精确捕捉到了世俗和空间分离的感触”[64]。他还指出像《Tommib》那种“冷酷又冷漠”的歌曲用在夏洛特坐在酒店窗户旁眺望东京为该角色建立孤独和迷失方向的感受起到重要作用[65]。在金看来,一些镜头将音乐和视觉元素结合起来而起到了“视听固定套路”的作用,并给目标受众提供电影中独特的吸引力[66]。
在科波拉和弗拉克没有剪辑完电影之前,并没有将发行权卖到美国和加拿大[45]。2003年2月,导演向焦点影业国内分部的高层展示电影[45],而影片已将大多的海外发行权卖给这家公司。事先合同对焦点影业意义重大,因为它取得了电影的特权存取,但竞争买家抱怨他们只能在美国电影市场的焦点办公室限制观看三分钟的预告[67]。科波拉最初将国内发行权开价500万美元,但最后决定以400万美元卖给焦点影业,理由是她赞赏公司为电影取得国际交易[45]。
焦点影业参与后便开始使用常规的“独立风格”营销活动来宣传这部电影[68]。这个策划的出现让它于2003年9月上映前就取得正面口碑[69]。发行商安排整个2003年夏季进行影评点映场[69][o]。海报和预告片主要强调莫瑞标志性的明星风度,并重点强调他在电影中喜剧镜头的演技来吸引更多观众[70]。焦点影业在《爱情,不用反应》即将上映之前将其放进多个电影节展映,并主持有者科波拉和莫瑞问答环节的“媒体秘密放映会”[45]。这些营销策略中许多方法都旨在以最低成本来宣传电影,这与大多数好莱坞主流电影采用像大型电视广告这种较昂贵的策略背道而驰[68]。
《迷失东京》于2003年8月29日在美国的特柳赖德电影节举行首映[2]。两天后,它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展映,并于2003年9月5日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展映[2]。它于2003年9月12日向公众开放,在美国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等主要城市的23家影院进行有限上映[71]。电影在点映场时就被预测有机会获得奥斯卡金像奖青睐,但认为它的开场比独立电影竞争奖项预期的开场早了几周,这样太早开场可能会导致像奥斯卡金像奖等主要奖项提名时遭到遗忘的风险[69][72]。焦点影业的共同主席詹姆斯·夏慕斯和大卫·林迪回应道公司是根据电影的质量和早期的营销活动,以及很难与其他电影竞争等因素,所以选择早点的上映日期[69]。这个策略是让《迷失东京》有更多时间来控制市场形势[73]。
电影在首周获得925,000美元,并在下周从23家影院扩展至美国前25个市场的183家[69][71]。因此它的当周周末票房收获超过262万美元[75],这也几乎填补了电影预算。它于10月3日进入全国上映[p],并在第四周周末高达票房榜第七[74]。一周后,电影扩展至预估882家影院,是它上映以来最多的影院数量[74]。截至10月13日,《迷失东京》预估收获1,850万美元[74],而《好莱坞报导》指出即使面临的是“不总是对这种曲高和寡素材类型感冒的中小型市场观众”,但还是表现出色[69]。随着这种表现,尽管电影入围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有再次扩展放映[76],但来年放映的影院却不断减少[74]。电影从12月晚旬低至117家影院上升至1月晚旬预估的632家,最终到3月25日放映结束后在美国和加拿大共收获4,460万美元[74]。它的海外收入为741万美元,总共在全球收获1亿1,870万美元[74]。
《迷失东京》的DVD于2004年2月3日发行[77],当中包括删除镜头、幕后花絮短片、莫瑞和科波拉有关电影的讨论和一首由凯文·谢尔斯为电影创作的原创歌曲《城市女孩》的音乐录影带[78]。为了想从《迷失东京》因奥斯卡金像奖所获得的关注中获利,焦点影业在它有入围奥斯卡后马上采取了不同寻常的行动,在电影仍在院线上映同时发行家用媒体[76]。这个策略看似风险,因为业界普遍担心太早发行家用视频会减少影院收入[76]。《迷失东京》最终在影片租借服务前五天收获将近500万美元,并在首周卖出100万张[79]。从早期回报来看,它是这段时期内销售第二高的DVD[79],但在600家影院上映和票房收入则比上周下降19%,而《综艺》称“相对适中”[80]。焦点影业将这个表现归功于正面口碑,并表扬电影在两种媒体的营销方式有助于顾客自己选择哪种平台收看[80]。《迷失东京》于2007年5月29日以如今过时的HD DVD格式发行[81],并于2010年12月7日以蓝光光盘格式发行[82]。
《迷失东京》获得广泛好评,尤其是莫瑞的演技以及科波拉的执导和剧本[83]。烂番茄收集的231篇专业影评文章中,“新鲜度”为95%,平均得分8.4分(满分10分)[84]。网站的共识评价为“索菲亚·科波拉有效地平衡幽默和微妙的感染力,并精心制作了一出感人又伤感的故事,充分展示了比尔·莫瑞和斯嘉丽·约翰逊的优点”[84]。对评价进行标准化评分的Metacritic基于44篇评论文章,平均分为89(满分100),代表“普遍好评”[85]。
影评广泛赞赏莫瑞的演技,表扬他可以处理像鲍勃这样较严肃的角色,并能与他广为人知的滑稽性格作结合。《板岩》的大卫·艾德斯坦表示这就是“我们一直期待的比尔·莫瑞演技”,并补充道“他的两半史无前例地聚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滑稽的事不关己与必然产生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感联系在一起”[86]。《娱乐周刊》的莉莎·舒瓦兹博认为莫瑞的演技值得拿奥斯卡,并称赞是他迄今为止“最为脆弱和自然(的表现)”,更赞赏他对较娇弱角色的处理以及在电影搞笑镜头的即兴创作[87]。《纽约时报》的影评人艾尔维斯·米切尔也给出相同的称赞,称《迷失东京》是“莫瑞先生的电影”,并指出该演员“所提供的演技看起来完美呈现和毫不费力,很容易误以为是自然流露”[88][q]。
科波拉的剧本和执导也获得相同高度的好评。《洛杉矶时报》的肯尼斯·图兰评价《迷失东京》“又尖刻又甜蜜、毫无疑问的有趣、非常好的洞察力,这代表……科波拉是具有独特鉴赏力和表达方式的成熟天才”[89]。有关执导的赞赏大多是她在微妙之处和氛围的品质下得功夫。《综艺》的大卫·鲁尼(David Rooney)称赞电影是“情绪作品”,并补充道它“巧妙平衡了幽默和伤感,使之有既愉快又忧郁的感受”[90]。《沙龙》的影评人斯蒂芬妮·扎查雷克同样赞赏科波拉是“秘密的剧作家”,觉得其朴素的叙事风格和巧妙的情绪描绘为绝配。她更称赞《迷失东京》是一出亲密的电影,这代表科波拉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电影制作人[91]。
约翰逊的演技也受到表扬。鲁尼认为“作为观察者(的她)呈现出迅猛又内敛的演技,并质疑有着丰富内部生活的女性”[90],而图兰补充道约翰逊“使原本再熟悉不过的人物塑造跃于纸上”[89]。《迷失东京》被超过235位影评人列为年度最佳电影[92],并在上映后的几年间也出现在其他的“最佳”名单中。《Paste》将其排在“2000年代50佳电影”的第7名[93],《娱乐周刊》在该2000年代十强电影名单中将其排在第9[94],而电影在由177位影评人于2016年评选出的BBC21世纪百大电影中名列第21[95]。
2023年3月,本片在烂蕃茄发表“270部由21世纪女性执导的电影佳作”(2000年-2009年年代)清单榜上有名[96]。
虽然不是大多影评的主题,但《迷失东京》对日本的描绘被一些指控有东方主义的种族刻板印象[97]。电影制片人E·库翰·派克(E. Koohan Paik)指出电影的戏剧元素“是完全根深蒂固在日本人的‘他性’中”,而且故事未能提供不偏不倚的日本人形象,她补充道电影“在逃避将他们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地描绘成完整人类的责任,(这无疑)都构成歧视或种族偏见”[98]。《卫报》的艺术家掬·达伊(Kiku Day)同样指控电影“没有一幕让日本人享有尊严。观众只会毫不留情地嘲笑这些矮小黄人和他们的搞笑作风”[99]。据称这部电影在日本上映前,当地发行商十分担心反响[100],而最终也收获了一些日本影评人的强烈批评,当中《读卖新闻》的影评人土屋良雄(Yoshiro Tsuchiya)觉得科波拉对日本的呈现“极度偏见和平庸”[101]。刻板印象的观念也导致亚裔美国人组织发起反对电影的活动,他们敦请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会员在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投票反对它[102]。
电影学者奥梅·金(Homay King)表示电影在最终没有反制东方主义的刻板印象的同时,日本代表的观点也无法成立,并写道“这部电影(并没有)充分阐明它真正的主题不是东京本身,而是西方对东京的看法……当呈现出的日本十分表面、不当的色情或莫名其妙时,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带出这种景象的是科波拉,(可能)出自她的性格,或者单纯是出自对好莱坞电影的想像”[103]。另外,杰夫·金坚称尽管像夏洛特对华道等经历感到疏远的描绘正是放弃东方主义“作为慰藉之源的日本传统神话”的证据,但电影时常利用角色重复粗俗笑话和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像是“疯狂”和“极端”)来把日本置于“(造成)差异”的来源中[104]。科波拉对这种批评感到惊讶,并表示:“我认为如果一切都是根据你可以开玩笑的事实,你将会心一笑,但也要尊重(其他地方的)文化。我只是很爱东京,而我不是卑劣的人。”[40]
《迷失东京》获得许多奖项和提名,尤其是科波拉的执导和剧本,以及莫瑞和约翰逊的演技。它在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赢得最佳原著剧本(科波拉),并入围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科波拉)和最佳男主角(莫瑞)[105]。电影在金球奖五项提名中赢得三项,分别是最佳音乐及喜剧电影、最佳音乐及喜剧类电影男主角和最佳剧本[106]。《迷失东京》在第5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赢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约翰逊)和最佳剪辑[107]。
《迷失东京》还获得许多外国颁奖典礼、电影节和影评人组织的奖项。当中包括波迪奖最佳美国电影[108]、凯撒电影奖最佳外语片[109]、澳大利亚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110]、法国影评人联合会最佳外语片[111]、德国电影奖最佳外语片[112]和银缎带奖最佳外国导演[113]。电影还赢得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114]、卫星奖最佳音乐及喜剧电影[115]和威尼斯电影节的两座奖项[116][2]。《迷失东京》在影评人组织也赢得一些最佳影片范畴的奖项,当中包括旧金山影评人协会[117]、多伦多影评人协会[118]和温哥华影评人协会[1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