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越野滑雪(英语:Cross-country skiing)为讲求体能和技术的冬季运动,运动员要以滑雪的型式绕过布满雪的山地滑行,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之一。由于路程长并需要大量体力,因此越野滑雪又有“雪上马拉松”的称号。越野滑雪与高山滑雪在器材上最明显的分别为越野滑雪雪靴的脚根没有固定于滑雪板上,运动员转向时会摆出弓步蹲的姿势。
越野滑雪起源于北欧,当地的维京人在10世纪时就以滑雪的方式在山野之中作为运输之用,这可能是最早借助器具用作运输用途的方法[来源请求]。
由于越野滑雪是自滑雪板与雪杖发明来就有的活动,因此确切的起源时间已不明,可参考国际滑雪总会关于雪上运动历史的网页。
1924年,国际滑雪总会在法国霞慕尼正式成立,主要管理冬季两项以外的雪上运动。越野滑雪也于同一年被列入冬季奥运的比赛项目之一,当届的冬季奥运中的越野滑雪项目只设有男子18公里和50公里的小项。到了1952年挪威奥斯陆冬季奥运中,女子越野滑雪项目也成为了正式的比赛项目之一,为10公里。[1]
现时冬季奥运中设有个人和接力赛小项。
运动员只能使用滑雪板与雪杖在赛道上依照方向进行移动,并使用规定的技巧。以时间最短者或是最先到达终点者获胜。
场地由体育馆、开始区、赛道、更换区、接力区、结束区等组成。
开始区的定义为起点线后的50米。开始区必须被划分成数条赛道,并有以雪车压出的“轨道”,轨道间间隔必须在1.2米以上,深度2-5公分,同一轨道的两条轨道痕迹宽度需在17-30公分间。
当比赛项目必须或允许更换滑雪板时会设有更换区。更换区有数个小区(Pit boxes),以选手背号作为区分,在选手自己的小区内放有另一对滑雪板给选手更换。选手进入更换区更换完后再回到赛道的距离必须要比直接滑行赛道不经过更换区的距离为长。小区的长度约为2-2.5米,宽度1.2-1.5米。更换区的入口至少4米宽,出口至少6米宽。其中滑雪混合两项赛只允许更换一次,30公里以下的项目允许更换三次,超过30公里的则允许五次。
在团队项目中设有接力区,接力区必须在体育馆之内。
结束区的定义为终点线前的50-100米。结束区必须被划分成数条赛道且可明确区分。在终点线后的10-15米设有一条控制线(Control line),选手在通过控制线前不可脱下滑雪板。
赛道的组成必须有:
此外传统式滑雪的赛道中亦有轨道。
赛道长度(公里) | HD(米) | MC(米) | TC(米) |
---|---|---|---|
自由式冲刺赛 | 最大50 | 0-30 | 0-60 |
传统式冲刺赛 | 最大50 | 10-30 | 20-60 |
2.5 | 最大50 | 30-50 | 75-105 |
3.3 | 最大65 | 30-65 | 100-135 |
3.75 | 最大80 | 30-80 | 100-150 |
5 | 最大100 | 30-80 | 150-210 |
7.5 | 最大125 | 30-80 | 200-315 |
8.3 | 最大125 | 30-80 | 210-350 |
10 | 最大125 | 30-80 | 250-420 |
15 | 最大150 | 30-80 | 400-630 |
15以上 | 最大150 | 30-80 |
赛道类型 | 爬坡路段 | 波状路段 | 下坡路段 |
---|---|---|---|
A | 3米 | 3米 | 3米 |
B | 4米 | 4米 | 4米 |
C | 6米 | 6米 | 6米 |
D | 9米 | 7.5米 | 6米 |
E | 12米 | 9米 | 9米 |
不同赛道类型的赛道宽度:
滑雪技巧分为传统式与自由式两种,由于两种的速度与消耗体力不同(一般而言自由式速度较快),在各比赛项目中皆会规定其使用的滑雪技巧方式。
传统式滑雪只限定选手使用下列技巧:
自由式滑雪允许任何的滑雪方式。一般来说与传统式最大的差异在于自由式允许蹬冰技术,如:
在装备上也略有差异,自由式的滑雪靴较硬,用来支撑运动员的脚踝;传统式的滑雪杖长度约到运动员的腋下,但自由式的滑雪杖可长到运动员的肩膀或下巴。[1]
基本上每种项目都分为传统式与自由式两种。以下的比赛规定参考国际滑雪总会所发布的规则。[2]
选手出发的时间间隔为一固定的时间,在比赛结束后计算各选手的时间,以最短者获胜。
项目 | 传统式 | 自由式 | |
---|---|---|---|
赛道 | 赛道类型 | A | B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1或2道 | 不适用 | |
赛道轨道间隔 | 最小1.2米 | 不适用 | |
出发区 | 出发区类型 | 1条赛道 | 1条赛道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1 | 无 | |
赛道轨道长度 | 至出发区结束 | 不适用 | |
赛道轨道间隔 | 不适用 | 不适用 | |
结束区 | 最小赛道宽度 | 4米 | 9米 |
赛道数量 | 3条轨道 | 3条赛道,每条3米 | |
轨道或赛道间隔 | 1.2米 | 不适用 |
每位选手皆同时出发,最先到达终点者获胜。过程中可以更换滑雪板。集体出发赛中有LAP制度。[3]
项目 | 传统式 | 自由式 | |
---|---|---|---|
赛道 | 赛道类型 | C | D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4道 | 不适用 | |
赛道轨道间隔 | 最小1.2米 | 不适用 | |
出发区 | 出发区类型 | 格状出发区 | 格状出发区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奇数道,5或7 | 奇数道,5或7 | |
赛道轨道长度 | 50至100米 | 30至50米 | |
赛道轨道间隔 | 最小1.2米 | 最小1.2米 | |
结束区 | 最小赛道宽度 | 6米 | 12米 |
赛道数量 | 4条轨道 | 4条赛道,每条3米 | |
轨道或赛道间隔 | 1.2米 | 不适用 |
每位选手同时出发,在比赛的前半段必须使用传统式,并在完成后更换滑雪板,后半段以自由式作赛。在更换滑雪板的区域没有滑雪方式的限制。滑雪混合两项赛中有LAP制度。[3]
项目 | 传统式 | 自由式 | |
---|---|---|---|
赛道 | 赛道类型 | C或E | D或E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4道 | 不适用 | |
赛道轨道间隔 | 最小1.2米 | 不适用 | |
出发区 | 出发区类型 | 格状出发区 | 不适用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奇数道,5或7 | 不适用 | |
赛道轨道长度 | 50至100米 | 不适用 | |
赛道轨道间隔 | 1.2米 | 不适用 | |
结束区 | 最小赛道宽度 | 不适用 | 12米 |
赛道数量 | 不适用 | 4条赛道,每条3米 | |
轨道或赛道间隔 | 不适用 | 不适用 |
选手的出发时间会根据前一次或多次的结果换算成一相对于第一名选手的出发时间,以秒数为单位,十分之一秒数以下直接舍去,与第一名选手的秒数差异即是与第一名选手出发时间的间隔。以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该场追逐赛的获胜者,但有时追逐赛需要与前一场或多场一起结算比赛结果,此时计算两场选手花费的实际时间,之前的比赛以秒数为单位,追逐赛以十分之一秒为单位,相加后最短者为获胜者。追逐赛中有LAP制度。[3]
项目 | 传统式 | 自由式 | |
---|---|---|---|
赛道 | 赛道类型 | B | C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4道 | 不适用 | |
赛道轨道间隔 | 最小1.2米 | 不适用 | |
出发区 | 出发区类型 | 2至5赛道 | 2至5赛道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1赛道1轨 | 1赛道1轨 | |
赛道轨道长度 | 至出发区结束 | 10米 | |
赛道轨道间隔 | 3米 | 3米 | |
结束区 | 最小赛道宽度 | 6米 | 12米 |
赛道数量 | 最少4条轨道 | 4条赛道,每条3米 | |
轨道或赛道间隔 | 1.2米 | 不适用 |
个人冲刺赛采用晋级方式进行,首先会有一个人计时赛,各选手间有一出发时间间隔,以实际时间为依据取排名前面的选手晋级。晋级后进行分组,每组取前两名与晋级外的选手中最快的两人晋级(即是所谓的“Lucky Loser,LL”),依此进行到决赛。决赛以最先到达终点者获胜。比赛结束后会有由第一名至最后一名选手的排名。
项目 | 传统式 | 自由式 | |
---|---|---|---|
赛道 | 赛道类型 | C | D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4道 | 不适用 | |
赛道轨道间隔 | 最小1.2米 | 不适用 | |
出发区 | 出发区类型 | 资格赛1道,之后6道 | 资格赛1道,之后6道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1赛道1轨 | 1赛道1轨 | |
赛道轨道长度 | 至出发区结束 | 15米 | |
赛道轨道间隔 | 1.8米 | 最小1.8米 | |
结束区 | 最小赛道宽度 | 6米 | 12米 |
赛道数量 | 最少4条轨道 | 4条赛道,每条3米 | |
轨道或赛道间隔 | 1.2米 | 不适用 |
第一组Q1 | 第二组Q2 | 第三组Q3 | 第四组Q4 | 第五组Q5 |
---|---|---|---|---|
1 | 4 | 5 | 2 | 3 |
10 | 7 | 6 | 9 | 8 |
11 | 14 | 15 | 12 | 13 |
20 | 17 | 16 | 19 | 18 |
21 | 24 | 25 | 22 | 23 |
30 | 27 | 26 | 29 | 28 |
第一组S1 | 第二组S2 | 决赛A | 决赛B | |
---|---|---|---|---|
Q1#1 | Q4#1 | S1#4 | S1#1 | |
Q1#2 | Q4#2 | S2#4 | S2#1 | |
Q2#1 | Q5#1 | S1#5 | S1#2 | |
Q2#2 | Q5#2 | S2#5 | S2#2 | |
Q3#2 | Q3#1 | S1#6 | S1#3 | |
R3-1 | R3-2 | S2#6 | S2#3 |
第一组Q1 | 第二组Q2 | 第三组Q3 | 第四组Q4 |
---|---|---|---|
1 | 4 | 2 | 3 |
8 | 5 | 7 | 6 |
9 | 12 | 10 | 11 |
16 | 13 | 15 | 14 |
17 | 20 | 18 | 19 |
24 | 21 | 23 | 22 |
第一组S1 | 第二组S2 | 决赛A | 决赛B | |
---|---|---|---|---|
Q1#1 | Q3#1 | S1#3 | S1#1 | |
Q1#2 | Q3#2 | S1#4 | S1#2 | |
Q2#1 | Q4#1 | S2#3 | S2#1 | |
Q2#2 | Q4#2 | S2#4 | S2#2 |
一般资格赛后会取30或24或16名选手进入半准决赛,依照选手在资格赛的成绩排名做以下分组:
接着再依半准决赛的成绩排名分成两组进行准决赛,准决赛后照准决赛的成绩分成决赛A与B组(#后表示在该分组的名次):
其中R3-1与R3-2即是半准决赛中未晋级选手中时间最短的两人。若半准决赛中采取未计时方法,则所有第三名的选手皆会晋级。
另外亦有分成四组比赛的方法(资格赛最多只取24人):
各队在第一位选手为同时出发,之后以接力方式进行。接力冲刺赛只有两名选手,两人交替进行,一人总共滑行赛道3至6次。由于需要频繁的交替选手,接力冲刺赛的选手交换区旁允许各队设置上蜡区。接力冲刺赛中有LAP制度。[3]
项目 | 传统式 | 自由式 | |
---|---|---|---|
赛道 | 赛道类型 | C | D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4道 | 不适用 | |
赛道轨道间隔 | 最小1.2米 | 不适用 | |
出发区 | 出发区类型 | 格状出发区 | 格状出发区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奇数道,3或5 | 奇数道,3或5 | |
赛道轨道长度 | 至出发区结束 | 15米 | |
赛道轨道间隔 | 1.2米 | 1.2米 | |
结束区 | 最小赛道宽度 | 6米 | 12米 |
赛道数量 | 最少4条轨道 | 4条赛道,每条3米 | |
轨道或赛道间隔 | 1.2米 | 不适用 |
接力赛由3至4位选手组成,各队第一位选手同时出发,之后以接力方式进行。接力赛中有LAP制度。[3]
项目 | 传统式 | 自由式 | |
---|---|---|---|
赛道 | 赛道类型 | B | C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2道 | 不适用 | |
赛道轨道间隔 | 最小1.2米 | 不适用 | |
出发区 | 出发区类型 | 格状出发区 | 格状出发区 |
传统式赛道轨道 | 奇数道,5或7 | 奇数道,5或7 | |
赛道轨道长度 | 至出发区结束 | 15米 | |
赛道轨道间隔 | 1.2米 | 1.2米 | |
结束区 | 最小赛道宽度 | 6米 | 12米 |
赛道数量 | 最少4条轨道 | 4条赛道,每条3米 | |
轨道或赛道间隔 | 1.2米 | 不适用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