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伦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伦亭[1](德语:Hartmut Valentin,也译瓦伦丁[2]瓦伦廷[3];1923年—1977年),德国地理学家,曾任柏林工业大学地理学教授,柏林自由大学名誉教授,柏林地理学会副会长、主席。1952年著有《世界海岸》(Die Kusten der Erde)一书而在自然地理学界享有盛名。

华伦亭海岸分类

华伦亭在《世界海岸》一书中将世界上的海岸分为八种类型。[1]这被称作“H.Valentin分类系统”[4]。1982年的《地形学原理》一书中评述认为,《世界海岸》一书虽有丰富资料,但其中阐述为缺乏原则的折衷性观点,科学价值不高[4],曾科维奇,В.П.在早期有类似评述[5]。也曾有早期文献指出,华伦亭的分类方式是当时获公认的两种海岸分类方式之一[6]

分类依据

四作用

  • 沉水作用:陆地相对下降或海水相对上升
  • 离水作用:陆地相对上升或海水相对下降
  • 侵蚀作用:海岸受到海水或风力侵蚀
  • 堆积作用:海岸受到沿岸流或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

三现象

海岸表现出来的前进后退现象。

  • 进夷现象:海岸线前进(海岸变大)
  • 退夷现象:海岸线后退(海岸变小)
  • 定止现象:海岸线不后退也不前进

分类

Thumb
华伦亭海岸八分类法图示,座标轴上下为离水沉水、左右为侵蚀堆积、右上左下为进夷退夷

离水堆积进夷海岸

例如台湾岛西部沿海同时受到板块挤压(离水)及河流堆积而产生进夷现象。

沉水堆积进夷海岸

例如沙颈岬地形同时受到海平面上升使陆连岛与陆地分离(沉水)及沿岸流泥沙堆积成连岛沙洲而产生进夷现象。 此海岸类型的堆积速率大于沉水速率。

离水侵蚀进夷海岸

例如海阶地形同时受到板块抬昇(离水)产生进夷现象。 此海岸类型的离水速率大于侵蚀速率。

离水侵蚀定止海岸

未发现不进不退的海岸。

沉水堆积定止海岸

亚马孙河之三角洲。亚马孙河口因沉水作用强烈故难以见到三角洲。

沉水侵蚀退夷海岸

例如谷湾地形同时受到海平面上升(沉水)及海水侵蚀而产生退夷现象。 例如峡湾地形同时受到海平面上升(沉水)及海水侵蚀而产生退夷现象。

离水侵蚀退夷海岸

未发现,因为通常板块抬升速率大于侵蚀速率。

沉水堆积退夷海岸

亚马孙河、钱塘江口之三角江。高屏溪溺谷。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