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巴文(英语:Lepcha script)是绒巴人使用的元音附标文字。和其他元音附标文字不同,绒巴文的尾位辅音字母写作变音符号。

Quick Facts 绒巴文, 类型 ...
绒巴文
类型
使用时期
c. 1700 到 现在
书写方向从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绒巴语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婆罗米文
子体系林布文
姊妹体系八思巴字
ISO 15924
ISO 15924Lepc (335), ​Lepcha (Róng)
Unicode
别名Lepcha
范围U+1C00–U+1C4F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 (IPA) 符号。 有关 IPA 符号的介绍指南,请参阅 Help:IPA[ ]/ / 及 ⟨ ⟩ 之间的区别,参阅IPA§方括号与转录定界符
Close
绒巴文手稿

历史

绒巴文来自藏文,也可能有一些来自缅文的影响。传统认为,该文字始于18世纪早期的锡金王国,由查多南嘉锡金语ཕྱག་དོར་རྣམ་རྒྱལ་威利phyag dor rnam rgyalTHLChakdor Namgyal)设计。早期绒巴文以直排书写。绒巴文后来转变成横排文字时,字母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和藏文字母相比旋转了90°。这导致尾位辅音必须以特殊的方式书写。

类型学

Thumb
在原来的方向的绒巴文辅音(称为Lazóng)
Thumb
Unicode所收录的绒巴文字母

绒巴文目前以横排书写,但是因为书写方向改变了,八个尾位辅音从类似于藏文字母的合字变形为变音符号

婆罗米系文字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短元音/-a/不书写;其他的元音字母则以变音符号的形式,出现与首位辅音的左方、右方或下方。长元音和其他尾位子音变音号会标在字母之上,会与/-o/和/-u/融合(融合为/-ō/时则写在尾位辅音之下)。首位元音没有单独字母,但会以有元音变音符号的“&”形零声母字母的形式书写.

/-y-/和/-r-/使用后置变音符号,可以合并 (krya)。至于中间位/l-/,有七个专用的合字。换言之,/kla/有一个特别的字母,字形与字母/ka/不同。(只有/gla/有简单的变音符号。)

有一个尾位字母/-ŋ/不遵循这个规则。第一,与其他最后字母不同,尾位/-ŋ/写在首位辅音的左方,而不是上方,即使有前置元音也是如此。因此,/kiŋ/写作“ngki”。第二,/-ŋ/之前没有固有的元音,连短/-a-/都要书写。在这个情况下需要使用一个特殊的变音符号。因此,/kaŋ/写作“ngka”,而不是普通规则所规定的“ngk”。

Unicode

绒巴文于2008年的版本5.1收录于Unicode

Unicode的绒巴文区块为U+1C00–U+1C4F:

绒巴文
Lepcha[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码表(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1C0x
U+1C1x
U+1C2x
U+1C3x ᰿
U+1C4x
注释
1.^ 依据 Unicode 14.0
2.^ 灰色区域表示未分配的码位

参考文献

  • Leonard van der Kuijp, The Tibetan Script and Derivatives, in Daniels and Bright, The World's Writing Systems, 1996.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