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论精神病患与其他被收容者的社会处境》(英语: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是美国社会学家厄文·高夫曼于1961年出版的论文集。

总结

根据他的实地考察工作(他曾在华盛顿特区的一家精神病院担任物理治疗师助理,并获得了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的资助),高夫曼详细阐述了他的 "全控机构 "理论(正如书名所示,主要是以他所举的精神病院为例),以及在精神病院中努力维持可预测和有规律行为的过程。 高夫曼详细阐述了他的 "全控机构 "理论(正如书名所示,他主要以精神病院为例),以及 "看守 "和 "被收容者 "努力维持可预测的、有规律的行为的过程,指出这类机构的许多特征都具有仪式功能,确保这两类人都知道自己的功能和社会角色,换句话说,就是将他们 "制度化"。 戈夫曼的结论是,调整囚犯的角色至少与 "治愈 "他们同样重要。在《修补行业笔记》一文中,戈夫曼总结道,精神疾病的 "医疗化 "和各种治疗模式都是 19 世纪和工业革命的产物,而所谓的 "医疗模式 "治疗病人的方式是 19 世纪晚期工匠修理钟表和其他机械物品方式的变种:在商店或店铺的范围内,其内容和程序对顾客来说仍然是个谜。

本书由四篇论文组成。〈论全控机构的特质〉〈精神病患的道德生涯〉和〈公共机构的地下生活〉

第一章〈论全控机构的特质〉,针对机构中的社会生活进行总体考察,大幅引用了两个例子——精神病院和监狱。本章说明其余章节将仔细发展的课题,也指出这些课题在整体讨论中的位置。第二章〈精神病患的道德生涯〉,针对尚未成为被收容者的人,考察“制度化”对于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哪些初步影响。第三章〈公共机构的地下生活〉,关注人们期待被收容者对一个铜墙铁壁的“家”表现出什么样的依恋,也考察了被收容者透过什么方式让自己和这些期待保持某些距离。第四章〈医疗模式与精神收容〉,则回到机构人员身上,以精神病院为例,来考察医疗观点在向被收容者呈现其处境时所扮演的角色。[1]

反响

根据社会主义作家彼得·塞奇威克​(英语(Peter Sedgwick)的说法,《精神病院》在1961年出版时立即使高夫曼获得认可,到1970年代,它已成为一些社会学入门课程的必读书目,他认为这本书是“强大而引人注目的研究”,它给高夫曼带来的认可“完全实至名归”。[2]

自我反思

在亲身经历过他身边的人(大概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她于1964年自杀)的精神疾病之后,高夫曼说,如果他在经历之后写这本书,这本书会“非常不同”。[3]

分析

该书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和回应。[4][5][6][7][8][9][10][11][12]

参见

斯坦福监狱实验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