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哺乳动物物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爪哇疣猪(学名:Sus verrucosus)是猪属的一个物种,为印尼特有种,现仅分布于爪哇岛、努沙甘邦岸与巴韦安岛(在马都拉岛已灭绝),1996年起即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1]。
爪哇疣猪全身呈灰黑色至红褐色,头部与腹部有部分为红褐色,幼仔则为单色;脸上有三对疣,最大的一对位于耳下,第二对位于眼睛下方,最小的一对则位于犬齿上方,疣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大;背部有突起的鬃毛,自颈后一直延伸到尾部,且长度逐渐变短,其色泽较马来猪亮,呈橘红色至金色[3];尾部不具有毛簇[4]。爪哇疣猪的体型比马来猪大,但尾部较马来猪短,其全长90至190公分,肩高70至90公分(巴韦安岛的族群则为50至70公分),尾长10至19.5公分,耳长10.5至13.2公分[3]。公猪重60[3]至108.2公斤[5],母猪则重43.9[5]至60公斤[3]。
爪哇疣猪分布于爪哇南部的勒翁桑仓自然保护区与梅鲁贝蒂利国家公园等至少10个地点、努沙甘邦岸岛的努沙甘邦岸自然保护区以及巴韦安岛上的保护区,其生存环境为海拔800米以下的草地与次生林[5]。
巴韦安岛的族群有时被视为爪哇疣猪的一个亚种“巴韦安疣猪”(Sus verrucosus blouchi)[6],也有学者基于形态学研究而主张把巴韦安疣猪提升为独立物种(Sus blouchi)[7]。2016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指巴韦安疣猪在野外的总数可能介于172至377只间[8]。
爪哇疣猪为独居的动物,但有时会形成3至4只的族群;此动物为夜行性与晨昏性,受惊吓时鬃毛会竖起,逃离掠食者攻击时会将翘起尾巴;猪群受到攻击时会发出如尖锐口哨声般的警戒叫声[5]。
爪哇疣猪的繁殖季为9月至12月,妊娠期为4个月,小猪出生后的哺乳期为3至4个月。这种猪的平均寿命约为8年,少数被圈养的个体有活至14岁的纪录[9]。
目前尚未在野外观察到爪哇疣猪的繁殖行为,有1940年代的纪录显示一窝小猪在1月至3月出生,一胎为3至9只[5];2003年至2005年泗水动物园的爪哇疣猪在3月至8月间产下小猪,一胎为2至4只[10]。
IUCN红色名录于1988年将爪哇疣猪列为易危物种,1996年又将其改列为濒危物种。据统计,爪哇疣猪的族群数量在1982年至2006年间锐减了53%,且仍持续下降中[1]。本种最大的威胁来自人类的栖地破坏,农业发展的影响尤其巨大,另外农夫也会捕杀夜间在农地中破坏农作物的猪只,因这种猪体型巨大,休闲狩猎者还会将打猎本种作为挑战,将其作为珍贵的战利品。除此之外,与爪哇疣猪分布范围重叠的马来猪(野猪的一个亚种)也对其造成重大威胁,两者会相互竞争资源,还可发生杂交而影响本种的基因库[11]。
近年世界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有一复育爪哇疣猪的计划,为自野外捕捉健康的爪哇疣猪,并在人工圈养下加以繁殖,再将长大后的幼猪释放到野外保护区中[11]。此计划的一大挑战是确保抓到的猪只为纯种爪哇疣猪,因此研究人员需提取DNA加以分析。另外也有计划向大众宣导保护爪哇疣猪的重要性,以及教导当地人如何在外观上区分本种与马来猪[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