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涌现论是基于对涌现的信念的哲学观点,包含了在意识和心智哲学的讨论,而与还原论站在相反立场。如果说一个系统的性质是涌现的,意指它是由那个系统的其他性质之间的互动所造成的新性质,这个新性质是无法从原本的性质预测出来的。[1] 涌现出的性质不与其他性质相同,也不能化约成其他性质或从其他性质推导出来。用不同方法满足这个要求会分别产生不同类型的涌现。在科学哲学中,涌现论既与还原论对立,也与其平行。[2][3]
涌现论可以与物理主义相合。[4]物理主义认为宇宙完全由物理实体组成。例如,大脑物理结构的变化可以通过涌现,导致心理功能的变化。
某些类型的涌现论并不特别关注心物问题,而是构成了一种类似于泛神论的宇宙本质理论。[5]他们对整个自然界存在一套按复杂度排序的等级,每层都有着自己的领域科学。
Emmeche等(1998)认为:“生命力论者与涌现论者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生命力论者的创造力量只与有机物有关,与无机物无关。涌现则关注创造出的新的属性,而不考虑所涉及的物质。”“在生命力论的大多数形式中,提出的物理以外的生命力(生命冲力之类)的假设通常没有任何真正的解释力。它常常作为一种智力或语言的镇静剂,扼杀了科学探索,而不是鼓励它向新方向发展。”[6]
金在权针对试图解释心物问题的涌现论(在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幌子下),基于因果封闭和过度决定提出了反对意见。
涌现论努力与物理主义相合,但金在权称物理主义存在因果封闭的原则,每个物理事件都要在物理原因上负全责。这似乎没有为精神因果关系留下“空间”。如果我们的身体运动由身体和意图的先前状态引起,那么它们就将是过度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精神因果关系与自由意志不同,它只是声称精神状态和因果关系有关。如果涌现论者通过放弃精神因果关系来回应,他们的立场就变成了一种副现象主义。
金在权用上面的图(最初由Nancey Murphy提出[7])指出,心理事件M1 导致M2 ,物理事件P1 导致P2 。P1实现了M1 ,P2 实现了M2;然而M1 并没有影响P1 (即M1 是P1的事件后件)。若P1导致了P2,而M1是 P1的结果,那么M2 就是P2的结果。他说,这个问题的位移替代方案是接受二元论(即心理事件独立于物理事件)或取消主义(即心理事件不存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