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最初无论是圣经还是世俗界,殉教者(martyr)一词的意思都是目击者[1]。其新的意义取自耶稣受难[2][3][4]。于是早期基督徒认为是殉道者的原型[5]。
在希腊文里,“殉道士”(Martyr)的字义是“见证人”(Witness)。后来基督教采用了此词汇以描述那些因怀抱信仰而受到苦难或死亡的人,逐渐建立起了这个独特的群体。这种殉道行为帮助后人知道该如何表明信仰的底线,是以可见的方式向同时代的人表明了不可见的信仰世界。[6] 殉道士源于初代教会的时代,罗马政权势力笼罩多国,罗马帝国宗教与基督教信仰之间形成重大的张力,成为早期基督教遭遇迫害的根本原因。当时遍布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帝国宗教与偶像崇拜,使基督徒无法适从,也不能违背基督教的信条,导致自己与罗马社会格格不入。[6]举例来说,他们不参军、不参加公众活动,因而成为罗马社会的边缘群体。[7]在这个局面下,其实并非所有基督徒都会遭受处死。罗马人对基督教的迫害,因袭其在镇压带有叛乱倾向的异族本土崇拜(paganism)时行之有效的方式,即将首领逮捕并处死。因此,早期基督教殉道士主要是主教或知名的基督徒,例如安提阿的主教伊格那修被送至罗马喂野兽。长达2个半世纪基督徒受尽迫害,这些殉道者的纪录都被初代教会好好保存着,何年何日殉道代表着离世升天与主同在,甚至有些教会在殉道者的周年纪念的时候在他们的墓穴举行庆祝。[8]
“铲除得越多, 我们长得越茂盛。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这句话是出自拉丁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 ),是他对殉道者的形容,因着他具有基督教神学家及护教士的身份,使他的著作对后世影响相当深远。[9]早期教会的殉道者也声称,上帝真实存在于他们的生命中。他们呼唤其他人成为耶稣的同伴,而且无论旁人如何以暴力手段挑战其信仰,他们依旧心怀虔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9]
天主教认为第一个为教会殉教的基督徒是斯德望,圣经使徒行传中记载,他因为传讲耶稣基督是弥赛亚被犹太人用石头砸死。但是天主教教义着重尊重生命,更反对用自杀的方式来表现对信仰的维护。这原意原则上要避免不必要的生命冒险。但是教义中又强调基督徒不应以言行“为主作证为耻”[10]。基督徒认为殉教者是为死而复活的基督作证,他们与基督因爱德而结合,为信仰真理和基督的道理而作证,因勇毅而忍受死亡[11]。
教会将那些为证实他们的信仰而至死不屈的人的记录集合起来,制成殉道录[12]。
2007年塔利班挟持韩国人质事件中两人因为到当地传教而遇害,因此可以被认为是殉教。在伊拉克被斩首的韩国公民金鲜一也是因为传播基督教而被杀害。
南越僧人释广德是近代最广为国际所知的佛教殉道者之一,他为了抗议信奉天主教的独裁总统吴廷琰对国内佛教徒的排挤政策,于1963年6月11日在首都西贡(今胡志明市)市内的一条街道上自焚而死。他的自焚场面被两名美国记者用录影和文字纪录下来,而在越南当地和国际激发了对吴氏政权的反弹,并间接促使了吴廷琰政权被推翻。
根据伊斯兰教义,“舍希德”可升奶蜜河流的天堂[13][14][15]。但阿拉伯语“舍希德”一词的本意为“见证者”,因为天灾、疾病、被无辜杀害的人均属于“殉教”的范畴。《古兰经》第4章74节提及:“谁为主道而战,以致杀身成仁,或杀敌致果,我将赏赐谁重大的报酬。”
被广泛提及在天堂的人可享用72个处女,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古兰经》第五六章(马坚译中文版)“他们将在恩泽的乐园中......还有白晢的、美目的妻子(houris)......我使她们重新生长,我使她们常为处女......”[16]。“72”这个数字见于逊尼派六大圣训集之《提尔密济圣训集》第21章“给天堂中的人们的最小奖赏,是一座有8万名奴隶和72位妻子的住所......”[17],不过该等圣训被绝大多数圣训学家认为是伪造的[18]。克里斯托夫 · 卢森堡则将houris解读为古叙利亚语词汇,意为“白葡萄干”[17]。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伊斯兰教中,自杀是极大的罪行,是对真主绝望的表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