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界专线小巴56K线是由马亚木旗下的金运营运的一条新界北区专线小巴线,来往粉岭站及鹿颈,经联和墟及沙头角公路,为鹿颈一带唯一公共交通服务。[1]
本线另设2条辅助线,分别是来往来往粉岭站及丹竹坑的56B线及来往粉岭站及小坑村的56C线。
来往鹿颈的公共巴士服务,最早于1961年春季开始提供,不过是当时的18号线(来往元朗至沙头角)由沙头角改以鹿颈为总站。六七暴动后,原本来往鹿颈一带的公共交通服务并没有恢复服务,在其后6年都没有公共交通往来,在这6年期间没有私家车又想前往鹿颈的民众,只可透过步行、骑单车或搭乘的士前往。
直至1973年7月16日,九巴才开办来往鹿颈至沙头角的80号线,鹿颈才再次有公共交通服务。由于当时沙头角已属边境禁区,未持有禁区纸的民众根本无法前往,于是在2个月后再增辟来往鹿颈至联和墟81号线。81号线经过2次更改路线编号,于1983年暑假配合九广东铁全面电气化而更改路线编号为69K线,并延长至粉岭站[2][3]。
往来鹿颈的主要通道鹿颈路,一直都是乡村道路,只能单线双程行车,多年来亦没有进行任何改善工程,长期以来只有短身的1965年亚比安酋长CH13AXL单层巴士可以征服它。到了1970年代尾,这款巴士开始年事已高,九巴无法多留几部去继续行走69K线。
1984年,此线正式开办,以较频密班次及灵活的本质,进一步打击九巴69K线的客量,在1987年6月,69K更减少班次至每小时1班的班次,使更多鹿颈居民及前往鹿颈一带郊边的游客纷纷转投本线,九巴69K线最终在1987年9月27日“功成身退”,九巴从此撤出鹿颈区,自此本线为成鹿颈一带唯一公共交通服务。
可是,本线开办前,原行走区内的公共小巴司机曾参与竞投此组路线,惟未获接纳。因不满由他区人士接手经营北区区内线,曾于同年7月7日早上至下午一时发起近40辆小巴罢驶,[4]再于7月24日发起约50辆小巴罢驶,要求开放更多禁区范围让其营业。[5]运输署最后同意公共小巴可驶至沙头角渔民子弟学校和坪洋,事件暂时解决。[6]
1987年,56K线增设来往丹竹坑村的特别班次;来往小坑村的特别班次则于约1995年增设。上述特别班次分别独立编号为56B及56C,惟上述2条线用车的路线牌仍显示“56K”,司机为方便识别,在车头挡风玻璃分别放上“56B”及“56C”的纸牌。
(此线所有车辆均接受八达通卡付款;上车及下车均可付款,不设找续,缴付短程分段收费须通知车长调校八达通机。)
本线除了服务鹿颈及沙头角公路一带村民外,假日亦有不少游人前往鹿颈一带郊野公园游玩,因此假日的客量比平日为多,在粉岭站经常出现大排长龙等候本路线的情况。[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