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撞击坑(英语:Rachmaninoff)是一个水星上的多环撞击坑。该撞击盆地的首幅完整影像是信使号第三次飞掠水星时拍摄到,并且因为它的外观显示它是相当年轻的撞击坑,以及它的独特坑内平原的颜色和坑底的张性结构,很快就被科学家认为是高科学研究价值区域[2]

Quick Facts 行星, 座标 ...
拉赫玛尼诺夫撞击坑
Thumb
信使号影像
行星水星
座标27.6°N 302.4°W / 27.6; -302.4[1]
水星方格列表北斋方格
直径290千米(180英里)[1]
命名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
Close

地质

拉赫玛尼诺夫撞击坑的型态相当类似于水星上最年轻撞击坑之一的拉德特拉迪盆地(Raditladi)。拉德特拉迪撞击坑的年龄大约有10亿年,而拉赫玛尼诺夫撞击坑的年龄较前者稍古老[3]

拉赫玛尼诺夫撞击坑的中心部分是一个直径130公里,并以南北走向稍微延伸的环状结构。这个区域内部是被含有偏亮红色物质的平原覆盖,而这个区域的颜色和环的外围是不同的。这样的平原可能是因为火山活动而形成,因为在这些区域中可见到流动的迹象。这些红色物质也覆盖了中心环的南半部[3]

内环内部的平坦平原可能因为一组同心圆状的地堑(槽)而变形,而类似的状况也出现在拉德特拉迪撞击坑。这些结构是位于内环和撞击坑中心一半距离处。拉赫玛尼诺夫撞击坑是水星上已知第四大撞击坑,只在卡洛里盆地林布兰撞击坑和拉德特拉迪撞击坑之后。而拉赫玛尼诺夫撞击坑内可观测到张裂性的板块运动特征,但这些地堑的形成机制至今不明[3]

命名

该撞击坑以著名俄罗斯音乐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命名[1]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