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刀 铭来国光(日语:太刀 銘来国光/たち めいらいくにみつ Tachi mei-Rai Kunimitsu */?)是14世纪日本镰仓时代的太刀。为镰仓时代中期到南北朝时代间山城国的著名刀工流派——来派之代表作之一,现为日本国宝,存于九州国立博物馆。
刀柄、刀鞘皆已遗失,今仅展示刀身本体。
平安时代“前九年之役”与“后三年之役”后,武士力量的崛起使得刀剑的使用需求大增。彼时的刀匠为了满足武士持刀骑乘于马上作战的需求,在实践中研发出了又大又长的刀,称为太刀。[1] 镰仓时代初期武家政治确立使得刀剑的需求逐步提升,后鸟羽天皇设置了御番锻冶鼓励制刀,让刀剑的实用性与精细度更进一步得到提升。 随着时代的推移,到镰仓时代中晚期,社会动乱造成刀业的繁荣,来派刀匠集中的山城国即是政治与权力争斗的中心,刀匠们于是就近为武士提供了品质优异的刀剑使用。 来国光此刀制成年代落在镰仓时代中后期至南北朝时代初期之间,继承了平安时代的太刀特征:镐造,庵栋,并展现出了更加豪放的风格:更广的刀幅、更匀称的刀身、更细长的切先等。
根据典藏机构的研究与测量[2],本刀的资料如下:
本刀本体的形式特征如下[3]:
来国光(らいくにみつ),镰仓时代末期至南北朝时代之间的刀工,是来派的刀工之一,来国俊之子。 现存的作品多为太刀和短刀,作品风格以雄昂霸气闻名。 以“来”字为系列的铭文最早出现于镰仓时代中期,根据现存日本最古老的刀剑专书《铭尽》记载,“来”家族是来自朝鲜半岛的刀匠,普遍在其作品上铭下“来国○”的字样[4]。
在其先祖来国吉后,还出现了来国行、来国俊、来国光、来国次等多位刀工。来派是日本刀五大传承流派山城传的代表之一。
根据官方记载[5] ,本刀在1639年(寛永16年)时,为当时的姬路城主松平忠明所有,并在大坂之阵使用,之后由松平家传承;随后历经三菱岩崎家(后来的三菱财阀)、辗转为山县有朋所有。1885年,10月19日时,明治天皇行幸山县府邸之际,时任内务大臣的山县有朋即献上此刀予明治天皇,成为皇室收藏品。
战后交由成为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2005年九州国立博物馆开馆之际转为保管,为馆内最重要的三件国宝之一[6]。
这把太刀经历过“茎”截短的修整过程,可能是为了不同时代的主人使用方便导致,所以此刀目前的长度比初始时来得更短一些。
一般来说,经过修整的刀时常陷入外观差强人意或是“铭文”遭到截断的状况,然而来国光此作即便经过修整后仍然相当美丽,获得“经过修整依然不影响其完整”的美誉。
日本刀多以其茎上之铭文命名,然而镰仓时代来派工匠作品众多,在不同刀茎上留下相同的内容的铭文是相当常见的。
记录中与本篇同为铭“来国光”的太刀就有十把,且造型大同小异,指称时通常在后备注收藏地。
东京国立博物馆亦有收藏另外一把太刀,铭“来国光 嘉暦二年二月日”,亦是指定国宝。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