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ˈbaʊmɡɑːrtən/; 德语:[ˈbaʊmˌgaɐ̯tn̩];1714年7月17日—1762年5月27日[4]) ,是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
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 |
---|---|
出生 | 1714年7月17日 勃兰登堡柏林 |
逝世 | 1762年5月27日 勃兰登堡法兰克福 | (47岁)
教育程度 | 哈雷大学 耶拿大学 (无学位) |
机构 | 哈雷大学 Alma Mater Viadrina |
学派 | 启蒙运动 |
主要领域 | 美学 |
著名思想 | Aesthetics as the perfection of sensuous cognition[1][2] |
学术导师 | 克里斯蒂安·沃尔夫 Johann Peter Reusch |
知名学生 | Georg Friedrich Meier |
影响于
|
出生于柏林,父为牧师雅各·鲍姆加登,母为伊利沙伯所生,于七名兄弟中居于第五。父母早逝,由Martin Georg Christgau所教导,学习了希伯来语并对拉丁诗歌产生了兴趣。
就读哈雷大学期间,于1733年,他听取了耶拿大学的Johann Peter Reusch关于沃尔夫哲学的讲座。[5][6]
1750年出版的著作《美学》(Aesthetica),主张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对待,而非过往所指的官能感觉(Sensation)。美学(Aesthetica)一直意味着“感觉”,而他把它解释为美的品味或“感觉”。通过这样做,鲍姆加登赋予了这个词不同的意义,因此发明了现代意义。自古希腊时代起,这个词已经被用来表示从五个感官之一或多个感官中接受刺激的能力。在鲍姆加登的《形而上学》中,定义了品味,广义上理解为根据感官而不是智力来判断的能力。[7]鲍姆加登认为这样的品味判断基于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对于鲍姆加登来说,美学科学将从个人“品味”中推导出艺术或自然美的规则或原则。鲍姆加登可能是为了回应Pierre Bonhours(1666年出生)在17世纪末发表的小册子中所持的意见,即德国人无法欣赏艺术和美。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