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音译Junk,中文二次音译后称“戎克船”)为一种中国古代帆船。

Thumb
2009年于拉罗谢尔一艘现代建造的戎克船。
Thumb
1880年停泊于广州的戎克船。

词考

此船于华语中称“䑸”[1],欧洲人音译为“Junk”,华文于二次音译后才成为“戎克船”。日文汉字“戎克”为马来语dgong”或“jong”的音译;也有说法是音译自葡萄牙文junco”(意为冲锋)。德文“Dschunke”发音很像戎克二字。

戎克船在各处称呼不同,也会随着船只大小改变称呼,例如在台湾淡水地区便有:斛船(载量千石以上)、小船(载量百石至千石)、翻身(载量百石以下)等纪录。[2]:95-96

记载

曾任葡萄牙驻果亚(Goa)大主教Don Very Vincente da Fonseca的书记或文书人员的林斯豪顿(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回到荷兰后,于1595年完成《东印度水路志》,隔年由阿姆斯特丹出版商Cornelis Claesz.出版。共有三编,上编《航海记》、中编《水路志》及下编《见闻》,为荷兰拓展贸易的指南。当中曾描绘16世纪航行于亚洲海域的中国戎克船。[3]

清代海船

清代用于航行的船只,主要为戎克船(帆船)。其中台湾岛由于经济需求使然,且东西向河流不利南北陆路运输,不论是台湾西部沿海或者横洋至福建、浙江交易等,皆非常仰赖海运,故航海事业特别发达。[2]:94-95

当时清政府为了管制船舶,对于船身上漆的颜色皆有所规定,举凡船舱至梁头部分一律涂饰指定的漆,船艏需刻该船只的州县名,帆蓬需标注船户的姓名以及州县名。此外,不同颜色的船身也象征不同的地域,例如“绿头船”为福建船、“红头船”为广东船、“白底船”为台湾船,“乌槽船”则来自宁波。[2]:95

清代船运组织

根据1890年代的纪录,载量千石的帆船(戎克船)一艘,制造成本约二千两,因航运业风险高,单人财力通常难以独自经营,在福建地区往往采“合股整船”的经营方式,当时合股股东的人数平均为2.26人,且采用这种方式经营的船主,很大比例也身兼股东一职。清代沿海航行的戎克船人员,工作人数大约在二十人至三十人之间,其职称与工作内容,兹举台湾为例:[2]:96-98

More information 职称, 职责 ...
清代台湾船舶人员组织
职称 职责
出海 负责雇用舵工、舵水人,购买粮食,办理进出港手续,备妥船照与厘金税单
财副 专门负责金钱出纳与账簿登记,账簿包括:日清簿、货清簿、舱口总簿等。
舵工 航行职务的指挥者,监督舵水人的工作状况
舵水人 大缭 负责操舵、调整帆蓬
亚班 负责桅索、滑车
头碇 负责投碇、收碇与保管
押工 负责舢舨船的保管与维修
舱口 负责监理货物装卸
总铺 负责炊事
水手 各类杂役
Close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