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段祺瑞,字芝泉,名啟端,安徽合肥人也。祖佩,素與劉銘傳善。歷任淮軍銘部團練、統領。祺瑞少隨祖仕,以聰敏見知,頗異之。及祖卒,徒行二月,輾轉投於族叔從德,留作軍幕,專掌司書。
弱冠,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習炮科。居學堂日,攻讀苦勤,學業冠諸生,官費咨送遊學於德意志。光緒十六年,歸國,任軍械局隨營教習官。自甲午海戰始,附軍戍威海。袁世凱練兵小站,擢陸軍炮隊統帶,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凡號令行下,處事值機,世凱所倚重之,由是顯名。與馮國璋、王仕珍並稱「北洋三傑」。
宣統三年八月,辛亥首義,革命黨軍置軍政府。既下武昌,復取漢陽,據漢口,清廷惶。九月,乃起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剿撫,節制長江水陸各軍。祺瑞亦超遷之,詔令署江北提督、總統第二軍。協國璋部戰於灄口,水陸夾擊,連陷漢口、漢陽,指日下武昌。捷傳數日,世凱懷異心,遽令停攻,藉此拜總理內閣大臣,祺瑞代攝湖廣總督。
民國既立,改西曆。元月,祺瑞奏曰:「側聞共和思想,近來將領頗有勃勃不可遏之勢。」二十五日,連署四十六將,致內閣代奏電曰:「渙汗大號,請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震怖,隆裕太后方擬詔旨,秘不發,意仍拖委。復急電曰:「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仍因二三王公,疊次阻撓,以至恩旨不頒,萬民受困。現在全局威脅,四面楚歌……事於今日,乃並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榮之典,四萬萬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見許。祖宗有知,能不恫乎。蓋國體一日不抉,則百姓之兵燹凍餒死於非命者日何啻數萬。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謹率全體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祖宗神明實式鑑之。揮淚登車,昧死上達。」遂移師保定,作兵諫狀,果驗。二月十二,帝遜位,詔授袁世凱等五人定議國體,祺瑞亦在名列。
鼎革初,按循約法,孫文辭臨時大總統,世凱代之。以祺瑞共和首功,拜內閣陸軍總長,歷七任。中華民國二年,間權國務總理,後署理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權傾朝閣。
三年,世凱削奪閣權,以備帝制。祺瑞察之,數進厲言。未果,以抱疾久,請辭歸隱,世凱怡然勉之。初,兩宮居喪,前清醇親王載灃欲誅世凱,慮不得脫。祺瑞聞之,乃陰發京畿兵亂,由是得免。兵亂之謀,僚佐徐樹錚所獻也。既任陸軍總長,舉為次長。世凱以樹錚狂傲,恐貽後患,不允。爭執不下,見祺瑞聲色甚堅,乃屈,而深銜之。
四年十二月,世凱篡國,舉國聳動。蔡鍔兵起雲南討之,旋為諸省響應。世凱視眾皆叛離,劇恚,乃延請祺瑞護救,曰:「我老且病,悔不聽汝言,致有今日糾紛。」曰:「當竭吾力襄助。」既還,樹錚參謀效辛亥舊事,可收漁翁利,取袁代之,終不忍推牆矣。
五年三月,罷帝制,僭朝八十三日而敗。祺瑞通電慰告所部,安撫州省,事不得平,南方各省皆擁兵自立。六月,世凱卒於京,或勸收其餘黨,以示裂絕,祺瑞婉拒。親率閣員執紼送葬,以國喪禮之,時人多為詬。
黎元洪繼為大總統,除祺瑞國務總理。政悉由出,而大總統深怨之。六年二月,議對德宣戰,段曰可,國會曰否,懸未決。祺瑞陰策皖系舊眾脅迫之,元洪怒免其職,史稱「府院之爭」。
免令既下,祺瑞憤而離京,電告各省,凡督軍擁段者皆揭竿獨立。元洪大窘,急召安徽督軍張勳入京調停。勳提兵三千北上,所部無一斷髮者,自云「辯帥」,入京輒解散國會,叩謁宮門,易旗號,改官制。元洪棄職,亡走於日本使館。
勳既擁清帝復辟,群情譁然。祺瑞時已退居天津,旋整舊部,傳檄討逆,自任討逆軍總司令。七月,於馬廠起師,以段芝貴、曹錕分任東、西路總司令,吳佩孚為前敵總司令,誓言再造共和。於廊坊破勳部。十二日,攻入北京,溥儀退位,勳遁匿荷蘭公使館,遺孽遂散,復辟歷十二日而終。
率部還京,復柄國,布政甚勤,而國璋虛攝大總統位。八月,向德宣戰。九月,孫文暫立國會於粵,任海六軍大元帥,欲起兵護法,無果。
七年八月,立安福國會,舉徐世昌為大總統,改幣制。八年,五四事起,諸閥系怨祺瑞控選舉,群起誹之,祺瑞思慮非兵戎不可決也,乃潛籌建嫡軍。初,直奉合盟,同謀倒皖,佩孚自衡陽率直軍北上,至保定,囤師討段。猝立定國軍,調樹錚部於京郊佈防。激戰數日,奉軍亦壓境,由是定國軍饋敗,乃罷職自劾,避居天津日租界。
十三年,直奉戰事再起,馮玉祥臨陣倒戈,囚大總統曹錕於中南海。玉祥自度勢微,難負眾望,十一月,與張作霖及祺瑞會盟,共推祺瑞臨時執政,電邀文入京共商國是。然作霖霸關外久已,玉祥據京畿地利,文練新軍於粵,惟祺瑞無所憑藉,雖有執政之名,而行事不從心焉。
十五年春,八國兵艦集大沽口,欲迫撤防事。京民憤起,奔走遊行。視人心浮動,宜防鼓惑,祺瑞令軍警驅散之。然衛隊遽行彈壓,血濺京華,凡亡者四十七,傷者百餘,震驚海外。
祺瑞知事竟如此,急出,屍前合掌長跪,並素食終身,以示悔懺。三月,引咎辭職,自此息影津門,號正道居士,只談浮屠,不問時政。
二十一年,日軍寇華,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土肥原賢二趣勸進,不從。時王揖唐已投倭,屢造府糾纏。恐遭不測,故虛與委蛇,患之不抉。蔣中正恐其為之所脅,秘遣人迎祺瑞南下。
翌年一月,悄然離津。抵南京日,國府凡將銜者,皆戎裝過江迎之。渡至下關,中正親下階恭迎,執師生禮。其場勢宏盛,實為民國罕見。徵國民政府委員,不就。
二月,遷居上海,深居簡出,不問世事,終日青燈獨院。有疾,中正以祺瑞避暑廬山。王芸生適在,問政於祺瑞,曰:「為政之道易哉。其在八字:『維持人民,提倡商業』。觀今時,多豪奪於民。雖商業日盛,而平津之間,營業者多破,存者莫不賠累。如此以往,國能治乎?」又示贈中正詩曰:「憂樂與好惡,原盡與民同。三章法定漢,民足國不窮。興邦用順守,世民竟全功。提倡興百業,四海揚仁風。」復曰:「今中國無高才,次等者亦無多,蔣公居其邊也,惟治軍可謂一等。」又曰:「中國之事,壞在我見之深也。」
二十五年,卒於滬,年七十一。遺言八勿,申令喪簡。葬於北平西郊,後移至萬安公墓。
祺瑞素清貧寡欲,不營資產。平日器用屋室,皆極卑陋。雖屢鎮顯位,然四方賂遺,毫絲不留。居隱後,更無所入,常貸於親識。時人謂其「六不總理」,六不者,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也。至病篤,醫勸其食肉以養,則以當年立誓,曰:「死,可也;肉食,不可。」
晚年尤嗜棋弈,好資人所學。嘗有僚屬子吳清源者,與之弈。時段已愈花甲,清源未及弱冠,作忘年交。清源後受資東渡學弈,譽昭和棋聖。
為政之道,亦易亦難。其身正,不令而行,故便是易;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故曰是難。民國肇初,共和數劫,歷百難千巇,鑿鑿人心多異也。然祺瑞獨有三造之功,終帝制,開黨禁,伐古奮今,布政勤施,歷四魁尤以顯位尊,可堪至德焉。
聲音動靜,具錄於維基共享︰段祺瑞 |
收錄完備,文辭可觀,堪稱卓異。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