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爾幹半島

歐洲東南部的地理及文化區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尔干半岛map
Remove ads

巴爾半島[1](英語:Balkans[註 1]),是一個地理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目前,廣義的巴爾幹半島共有11個國家,總面積為47.6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哈伊莫司英語Haemus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於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3]

快速預覽 巴爾幹半島, 自然地理 ...

巴爾幹半島地處歐亞交界地緣戰略位置,歷史上充斥著宗教矛盾、民族糾紛及領土爭端,更有當地局部衝突引燃世界大戰的例子(如一戰導火線塞拉耶佛事件),素有歐洲火藥庫之稱。不過自南斯拉夫內戰後,巴爾幹半島已再無烽煙起,除少量領土主權爭議外(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至今局勢大致和平。

Remove ads

地理

Thumb
巴爾幹半島的地理環境

南歐相鄰地中海的三大半島,從東向西分別為巴爾幹半島、義大利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半島

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繫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地形以山地為主,喀爾巴阡山以南多為山丘及石灰岩地形,以北多以為平原為主。半島西部有迪納拉-品都斯山脈,中東部有喀爾巴阡-老山(巴爾幹)山脈。老山山脈是阿爾卑斯喀爾巴阡山的延伸,經南斯拉夫東部,橫貫保加利亞中部,直臨黑海。東西兩列山脈之間是古老的羅多彼山脈和馬其頓山叢,最高峰穆薩拉峰,海拔2925米。半島上平原分布零散,僅薩瓦河多瑙河馬里查河谷較寬廣。

定義和邊界

巴爾幹半島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三面被水環繞:西鄰亞德里亞海、南面是地中海(包括愛奧尼亞海愛琴海)和馬爾馬拉海、東邊是黑海。其北部邊界通常被定為多瑙河薩瓦河庫帕河[4] [5]巴爾幹半島包括49萬平方公里土地。

國土完全在巴爾幹半島範圍內的國家(不包括離島)

聯合國會員國

非聯合國會員國

大部分國土在巴爾幹半島範圍內的國家

一小部分國土在巴爾幹半島範圍內的國家

巴爾幹地區

Thumb
深桔色是巴爾幹半島地區,淺桔色是半島的地理定義以外,仍然被看做「巴爾幹地區」的國家

「巴爾幹地區」不僅涵蓋巴爾幹半島內的國家,有時還包括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4]1991年以前的南斯拉夫全境被認為在巴爾幹地區內。[6]現在,「巴爾幹」一詞有時用來描述巴爾幹半島內的國家;不過更多情況下,這個詞所描述的地區包括前南斯拉夫分裂成的所有國家(包括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和羅馬尼亞[4]義大利作為一個整體的時候,不被認為是巴爾幹的一部分。

目前,巴爾幹地區包括11個國家。(不包括有爭議的科索沃)

巴爾幹地區包括的國家 [7]

統計表

更多資訊 阿爾巴尼亞, 波赫 ...
Remove ads

詞源和演變

「巴爾幹」一詞來自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境內的巴爾幹山,這個詞可能來自土耳其語balkan,意為「林木茂密的山脈」。另一種說法是,這個詞來自波斯語"bālkāneh"或"bālākhāna",意思是「高大宏偉的房子」。11到12世紀,烏古斯部落把這個詞帶進巴爾幹地區,並用它作為地名。 [11]中亞土庫曼至今有巴爾坎州,保留了這個詞最早的用法。[12]

「巴爾幹」一詞第一次在西方出現是在1409年義大利人本主義作家和外交官Buonaccorsi Callimaco給教宗依諾增爵八世的信中,這個詞被用來稱呼保加利亞境內的一座山脈[13]英語旅行作家John Morritt在18世紀末把這個詞引入英語。其他同時代的作家在使用這個詞時,往往指的是亞得里亞海黑海之間更廣闊的區域。現代「巴爾幹」的概念在1808年,由德國地理學家August Zeune確立。[14]在此之前,現在的巴爾幹半島自古以來被稱為「Haemus半島」。

地理學家使用這名詞的本意是創造地理名詞和義大利半島伊比利半島並列,並沒有政治意涵。隨著時間推移,巴爾幹地區從19世紀晚期開始政治動盪,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裡建立了南斯拉夫王國,巴爾幹一直是世界矛盾的焦點,這一術語逐漸帶有地緣政治意義。

南斯拉夫在1991年6月解體,從此「巴爾幹」一詞開始帶有負面意義,如「巴爾幹化」。南斯拉夫解體後,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佛伊弗迪納省的塞爾維亞人試圖拒絕被看做巴爾幹國家。[15]

部分由於20世紀90年代以來「巴爾幹」一詞帶有的貶義,現在這一地區常被稱為東南歐。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可以被納入中歐希臘則可以被納入南歐

Thumb
歐盟眼中的西巴爾幹地區
Remove ads

東南歐

因為巴爾幹國家不希望帶有負面標籤,現在「東南歐」一詞越來越頻繁地被使用。然而這一詞語本身代表一塊更廣大的地區,並不完全和「巴爾幹地區」重合。[16]

1999年,歐盟把一份巴爾幹問題相關的倡議書命名為《東南歐穩定公約》。一份在線報紙《巴爾幹時報》在2003年重命名為《東南歐時報》。

西巴爾幹

另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名詞是「西巴爾幹」。歐盟各機構把阿爾巴尼亞和不包括斯洛維尼亞的前南斯拉夫地區稱為「西巴爾幹」。[17]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所指的「西巴爾幹」是不包括克羅埃西亞的以上地區。[18]今天,「西巴爾幹」帶有更多政治意義,而非單純的地理意義。一般泛指歐洲東南部沒有加入歐盟的國家。

歷史

Thumb
吉里西克線。一條假想的線劃分出4世紀以前巴爾幹地區受到的文化影響,這條線以南受希臘文化影響,以北受拉丁文化影響。

史前

根據在希臘和塞爾維亞等國家的考古發現,證明距今三十九萬年前至五十二萬年前,已經有舊石器時代先民在本地區生息繁衍. 巴爾幹地區是歐洲最早接受農耕文化的地方。新石器時代,農耕和畜牧科技從新月沃土通過小亞細亞傳到這裡,並從巴爾幹半島向北傳播到中歐

公元前3000年左右,使用原始希臘語的部落率先在巴爾幹半島定居。公元前1000年,[19]伊利里亞人出現在現阿爾巴尼亞北部和亞得里亞海沿岸。同時,達契亞人和色雷斯人來到巴爾幹,他們在東南歐和中歐一帶活動。[20]他們使用的色雷斯語屬印歐語系,在這個地區創造了輝煌的文明。

希臘歷史中傳說多利安人在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入侵希臘各地,這段時期被稱為希臘黑暗時代幾何藝術時代。

古典時代

公元前9到8世紀,古希臘文化在巴爾幹半島南部崛起,在前6到5世紀達到高峰。前5世紀,波斯第一帝國入侵巴爾幹,挑起希波戰爭,目標是占領希臘,進軍土地肥沃的歐洲。希臘人激烈反抗,把波斯人擋在巴爾幹之外。前4世紀,希臘化文明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擴張流傳到馬其頓王國各地,最遠至印度而止。到前4世紀末為止,希臘語言和文化統治了整個巴爾幹,以至於全部地中海東翼。

Thumb
阿爾巴尼亞費里市一處古希臘時代遺蹟

巴爾幹的其他民族也建立起較大的部落聯盟,如前5世紀色雷斯人建立的奧德呂薩帝國,定都於現在保加利亞舊扎戈拉。達契亞人、伊利里亞人、培奧尼亞人也都成立了部落聯盟,受國王統治。

巴爾幹半島的地位與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這裡自古被看作是各種文化交匯的十字路口。羅馬帝國時期,這裡是拉丁語希臘語過渡地區,也是斯拉夫人大舉南遷的目的地;這裡是東正教天主教接觸的地方,也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相遇的前線。

公元前3世紀後期,伊利里亞王國經常襲擊來往於亞得里亞海的羅馬商船,古羅馬共和國以此為藉口入侵巴爾幹。伊利里亞戰爭使羅馬獲得內雷特瓦河河谷,也壓制住了亞得里亞海的海盜。前168年,羅馬擒獲伊利里亞國王,開始在巴爾幹的統治。

羅馬最初在巴爾幹扶植了四個附屬共和國,後來這裡被改為羅馬帝國行省。前168年,羅馬利用希臘內戰的機會擊敗馬其頓王國,成為巴爾幹地區實質上的統治者。原希臘領土被分割為三個省:馬其頓行省亞該亞 (羅馬行省)伊庇魯斯

Thumb
西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爾幹各省

從公元2世紀開始,古羅馬文化拉丁語進入巴爾幹半島,拉丁化的巴爾幹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穩定的地區。但古希臘文化仍然主導著巴爾幹南部。羅馬人把羅多皮山脈當做半島的北邊界,這一界限大體上分割開希臘和羅馬文化的影響範圍。後來這被稱作吉里西克線。[21]

羅馬帝國在三世紀出現各種政治和經濟危機,在巴爾幹的邊防線大大削弱。巴爾幹的軍事地位突顯出來,湧現了很多戰爭英雄、執政官和帝國皇帝。[22] 君士坦丁大帝穩定了局面,之後狄奧多西帝將帝國以亞得里亞海為界,以東為東羅馬,以西為西羅馬。然而隨後發生歐洲民族大遷徙。隨著匈人入侵歐洲,北方蠻族以和平或暴力的方式湧入巴爾幹。在羅馬帝國最後的幾十年裡,巴爾幹地區成為侵略者西進義大利的跳板。這裡也成了羅馬人、哥特人匈人簽訂條約與軍事演習的地方。

中世紀

Thumb
保加利亞帝國首都大特爾諾沃里一處中世紀據點。

斯拉夫人在6世紀到達半島,並同化當地人。很快,他們就完全取代了巴爾幹北部和中部的舊居民。[23]中世紀,巴爾幹成了羅馬帝國中世紀時期保加利亞帝國塞爾維亞帝國征戰不休的舞台。

鄂圖曼帝國

Thumb
1796~2008年期間巴爾幹政治權力變換 (動畫)。

中世紀晚期突厥人建立的鄂圖曼帝國崛起,控制勢力從小亞細亞發展到色雷斯,再擴張到巴爾幹半島。到16世紀末,鄂圖曼帝國已經是巴爾幹地區最大的勢力。鄂圖曼土耳其人以強制手段同化非穆斯林人,在巴爾幹地區製造了數起大屠殺。[24]這一時期,巴爾幹人口大幅下降,但當地人仍然堅持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很多巴爾幹人,無論來自哪個種族,都把抗擊鄂圖曼帝國的名人看做最重要的民族英雄。[25]

Thumb
1865年塞爾維亞公國首都貝爾格勒街景
Thumb
波赫赫塞哥維納鄂圖曼帝國的戰爭,1876年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由於圍繞著鄂圖曼帝國的衝突多發生於巴爾幹,加上歐洲經濟和政治重心逐漸從小亞細亞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巴爾幹地區與主流經濟發展隔離,成為歐洲最欠發達的地區。據估計16世紀末巴爾幹人口最高峰時有8百萬人,到18世紀中期,這裡只剩下3百萬人。這一估算與當時鄂圖曼的書面記載相符。[26]

大部分現有的巴爾幹民族國家出現於19世紀到20世紀初。他們分別從鄂圖曼帝國奧匈帝國獨立後,成為獨立國家。希臘王國於1829年獨立,塞爾維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蒙特內哥羅王國在1878年獨立,羅馬尼亞在1878年獨立,阿爾巴尼亞在1912年獨立,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18年獨立(於1929年改名南斯拉夫王國,由今日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組成)。

20世紀

巴爾幹戰爭

1912到1913年,四個東正教民族國家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 (近代)希臘王國蒙特內哥羅王國組成巴爾幹同盟,一起對抗鄂圖曼帝國,史稱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戰爭結束後,鄂圖曼帝國在歐洲殘存的領土都被同盟拿下並瓜分。這件事也促成了阿爾巴尼亞民族國家的獨立。

儘管戰場上取得了成功,參戰國家對戰利品瓜分不滿。為了爭奪對馬其頓王國的統治權,保加利亞向盟友塞爾維亞和希臘宣戰。在羅馬尼亞的幫助下,塞爾維亞和希臘大獲全勝,希臘軍隊侵入保加利亞本土,保加利亞國王投降。鄂圖曼帝國利用這個機會奪回色雷斯東部,確立了土耳其今天的西國境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Thumb
一戰中,奧匈帝國軍隊在塞爾維亞屠殺平民,1914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巴爾幹打響。以塞爾維亞人為主、傾向於斯拉夫民族主義的革命組織「黑手」在塞拉耶佛刺殺了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奧匈帝國當即向塞爾維亞宣戰,由於協約國連鎖反應,全世界被拉入戰爭。之後不久,鄂圖曼帝國加入同盟國陣營,成為這一聯盟的三大帝國之一。次年保加利亞也加入同盟國,在塞爾維亞忙於抵抗北面的奧匈帝國時予以夾擊。隨著塞爾維亞被擊潰,協約國派遠征軍進入巴爾幹半島支援,並如願以償地建立起馬其頓戰線。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三條戰線,很快和其他戰線一樣進入膠著狀態。

三年後的1918年,希臘加入協約國陣營參戰。這終於打破了一戰中期的拉鋸狀態,促使德國-保加利亞戰線崩潰。保加利亞退出戰爭,奧匈帝國內憂外患,孤掌難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27]奧匈帝國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除希臘以外的所有巴爾幹國家都與納粹德國關係良好,或者有雙邊軍事協定,或者加入了軸心國義大利王國通過其保護國阿爾巴尼亞入侵希臘,點燃希意戰爭,把戰火燃燒到巴爾幹半島。希臘全民英勇抵抗,不但擊潰了義大利的進攻,還進入義大利占領的阿爾巴尼亞地區。這導致德國出兵支援其在巴爾幹的盟友。[28]

德國進軍巴爾幹幾天前,中立的軍事人員在貝爾格勒製造一起政變,成功推翻南斯拉夫王國親德的彼得二世。[29]雖然新政府願意繼續履行軸心國成員的義務,德國仍然決定干預。[30]德國和義大利拉攏了本地區的兩個盟友,保加利亞王國匈牙利王國,同時入侵希臘和南斯拉夫。稱為希臘戰役入侵南斯拉夫之戰。南斯拉夫的保皇黨和克羅埃西亞籍軍事單位譁變,導致該國頃刻瓦解。[31]希臘人堅決抵抗侵略,但堅持戰鬥兩個月後,不敵德意軍隊被占領。這兩個國家被分成五份,德國、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各占一份;另外建立新獨立國家: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塞爾維亞救國政府

在德國和義大利占領期間,巴爾幹人遭受了種族清洗政策、暴力鎮壓和飢餓。在艱難的生活下,當地人組織起多個大規模抵抗運動。[32]被占領的第一個冬天酷寒而漫長,成千上萬的人死於饑寒。同時德國被巴爾幹地區牽制,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不得不延後,導致了災難性後果。[33]這對二戰的結果產生關鍵性影響。[34]

1944年3月匈牙利因密謀停戰被德國佔領;8月羅馬尼亞在蘇聯軍隊國內攻入時政變,退出了軸心國;9月保加利亞也發生了和羅馬尼亞一樣的政變,由蘇軍支持的保加利亞共產黨政變,保加利亞王室被推翻。就是這樣蘇聯占領了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德國的戰時剝削給巴爾幹國家,例如南斯拉夫、希臘和匈牙利,造成很大破壞。但由於戰後德國被分裂成兩個國家,東西德政府都成功地在法律上避免支付任何賠償,也沒有償還在被占領國家強制奪取的貸款。

冷戰

Thumb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雪布尼查大屠殺紀念碑。

儘管仍然由共產黨領導,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阿爾巴尼亞分別在1948和1961年脫離了蘇聯控制的華沙公約。受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首先對蘇聯強硬起來,然後又拒絕了與保加利亞合併的建議。他轉而與反共的西方世界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後來又與印度埃及一起發起不結盟運動。另一方面,阿爾巴尼亞則投向中國,後來採取孤立主義立場。

作為巴爾幹唯二非共產主義國家,歷經內戰後的希臘和土耳其加入了北約組織(現在仍是),堅守北約的東南翼及黑海的出口。另外希臘於1981年成為當時唯一加入歐洲聯盟的巴爾幹半島國家,由於地理因素,希臘長期孤懸在歐洲聯盟之外直至2007年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加入歐盟才結束地理上的孤立狀態。

冷戰後

冷戰結束後的1990年代,西巴爾幹地區受到南斯拉夫內戰的嚴重影響。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最先舉行自由選舉,兩國人民投票大比數支持獨立。但是支持南斯拉夫聯邦政權的塞爾維亞宣布,解散聯盟是違反憲法行為。南斯拉夫人民軍和斯洛維尼亞邊防軍爆發十日戰爭,以斯洛維尼亞成功獨立告終。兩國於1991年6月26日宣布獨立,斯洛維尼亞在當年10月脫離戰火,而克羅埃西亞戰爭持續到1995年。這是因為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領土相連,並且克羅埃西亞國內有10%以上塞族人。

在隨後接近10年的武裝衝突中,這一地區所有的共和國逐漸完成獨立過程。其中最慘烈的事件發生於波士尼亞戰爭。長久的戰爭導致聯合國軍事介入。1995年,北約地面和空中部隊對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塞族武裝發動地面和空中攻擊1999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包括科索沃),南斯拉夫解體分裂戰爭正式結束。

從南斯拉夫分裂出六個受到國際承認的主權共和國:包括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馬其頓共和國蒙特內哥羅塞爾維亞科索沃在聯合國管理下,2008年當地的阿爾巴尼亞人政府宣布獨立,世界各國在承認科索沃是否為主權國家的問題上還沒達成最終共識,不過近年承認科索沃主權地位的國家有增無減,而塞爾維亞官方至今仍然把科索沃看做塞爾維亞國內其中一個自治省(即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省),但現階段塞國已放棄了武力奪回科索沃主權計劃,主張以和平手段來否定科索沃獨立的事實。雖然科索沃獨立至今仍有不少聯合國成員國拒絕承認科索沃主權,但是絕大多數北約歐盟國家以及阿爾巴尼亞都已正式承認科索沃獨立。

戰爭結束後,塞爾維亞的反對黨發起人民革命,推翻了南斯拉夫聯盟的獨裁者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並設立民主多黨制選舉,塞爾維亞正式由獨裁政治走向民主政治。米洛舍維奇隨後因在南斯拉夫內戰中違反國際人道法被送上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不過2006年,由於米洛舍維奇因心臟病猝死於荷蘭海牙法庭的獄中,因此其罪行無法得到海牙法庭判決。

2001年,馬其頓共和國內的阿爾巴尼亞人發生群眾暴動,強迫該國給予阿族人占主體的地區地方自治權,現在阿族已與馬其頓政府達成和平協議,雙方和平共處。另外隨著南斯拉夫解體,馬其頓名稱爭議開始浮現出來。過去作為南斯拉夫聯邦的一部分,這一塊地區獨立後被命名為馬其頓共和國,後來於1991年宣布獨立。但希臘境內有一塊更大的區域同樣被稱為馬其頓,因此反對這一名詞被用來標示一個單獨的國家或民族。聯合國介入爭議後,馬其頓遂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身分加入聯合國。由於馬其頓命名爭端,2008年,希臘公開反對馬其頓加入北約。2018年6月,兩國就這一爭端進行過多次協商,並達成一致意見——馬其頓共和國將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35],2019年2月12日,馬其頓共和國正式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

自2000年代以來,所有巴爾幹國家的政府都親近歐盟和美國。當中在冷戰時期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希臘早在1981年以來已成為歐盟成員國;而冷戰後以來原本受共產政權統治的前南斯拉夫和其他巴爾幹國家紛紛投靠北約和歐盟,斯洛維尼亞在2004年成為歐盟成員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於2007年成為歐盟成員國;克羅埃西亞於2013年成為歐盟成員國。現時尚未成為歐盟成員國餘下的巴爾幹國家包括土耳其、馬其頓、波赫、阿爾巴尼亞、蒙特內哥羅、馬其頓、塞爾維亞都被接納為歐盟候選國(科索沃因為其主權地位未受到西方社會以外的國家廣泛承認而尚未被接納為歐盟候選國)。另外截至2009年4月,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和斯洛維尼亞也同時是北約成員國。[36]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及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聯盟也與歐盟圍繞「穩定與聯合協定」進行談判。起初談判開始不久,塞蒙聯盟因在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上的不合作態度被暫停談判進程。不過自從塞蒙聯盟在2006年解體後,獨立出來的塞爾維亞或蒙特內哥羅政府雙方皆表示會接受該談判的內容,這對促進巴爾幹地區國家和平及互相合作有很大作用。

資源

石灰岩地形,有森林、煤、銅、石油等資源。

人口

Thumb
巴爾幹半島的民族

巴爾幹半島上的主要民族包括:

巴爾幹半島國家主要語言、文字與宗教
國家 語言 文字 主要宗教
語系 語族 語支 語言
 羅馬尼亞 印歐語系 羅曼語族 東羅曼語支 羅馬尼亞語 拉丁字母 東正教
 保加利亞 斯拉夫語族 南斯拉夫語支 東部亞語支 保加利亞語 西里爾字母
 北馬其頓 馬其頓語 [A]
 斯洛維尼亞 西部亞語支 斯洛維尼亞語 拉丁字母 天主教
 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語[A]
 波赫 波士尼亞語[A] 拉丁字母
西里爾字母
伊斯蘭教
 蒙特內哥羅 蒙特內哥羅語[A] 東正教
 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語[A]
 科索沃 [B] 阿爾巴尼亞語族 阿爾巴尼亞語 拉丁字母 伊斯蘭教
 阿爾巴尼亞
 希臘 希臘語族 希臘語 希臘字母 東正教
 土耳其 C 突厥語系 突厥語族 土耳其語 拉丁字母 伊斯蘭教

A 過去合稱為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B 未獲國際社會廣泛承認 C 土耳其歐洲部分的東色雷斯地區屬於巴爾幹半島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